摘要:美國參與亞洲事務,不能僅僅依靠固有的盟國日本和韓國,還應建立在中美合作制度化的基礎上,這樣的參與才會有效,是建設性和具有戰略敏感度的。歷史可以避免重演20世紀的災難性戰爭,如果美國能以“穩定器”的形式、而不是以地區警察的姿態出現在亞洲,如果中國能成為該地區卓越,但不專橫跋扈的大國。 |
【海外網2月16日報道】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很多人擔心,中美兩強局面的出現,必然會導致沖突。紐約時報網站今日發表美國前政要文章,認為在目前的“后霸權時代”,發生爭取全球支配地位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文章說,近年來的一些進展改變了世界的格局。核武器使爭取霸權的戰爭破壞性太大,使贏得戰爭也變得毫無意義。在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交織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單邊的經濟成功,不可能不給其他國家誘發災難性的后果。此外,世界各國的人民已經在政治上覺醒,不再那麼容易被強權制服,即使是最大的強權。最后,最重要的是,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不是由敵對的意識形態所支配。
而且,盡管我們有著極為不同的政治體系,我們這兩個國家的社會都是開放的,雖然開放的形式不同。這也能消解各自社會內部的趨向仇恨和敵對的壓力。超過10萬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讀書,成千上萬年輕的美國人在中國學習和工作、或參與某種專門研究或旅游項目。與前蘇聯不同,數百萬的中國人經常出國旅行。還有好幾百萬的中國年輕人通過互聯網每天接觸著外邊的世界。
文章認為,所有這些與在19世紀和20世紀爭奪全球霸權的國家的社會自我封閉形成鮮明對比。自我封閉加深了仇恨,增強了敵意,彼此相互妖魔化也更容易。
但作者也提醒說,近年來對中美之間友好關系滿懷希望的期待,最近受到越來越敵對性的論戰的考驗,尤其是在兩國的大眾媒體上。對美國不可避免的衰落的推測,以及關於中國勢不可擋的迅速崛起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場論戰。
對美國未來的悲觀看法,往往低估了美國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對中國崛起持過分樂觀態度的人,低估了中國與美國之間仍然存在的巨大差距,不論是人均GDP,還是各自的技術能力。
文章說,美國參與亞洲事務,不能僅僅依靠固有的盟國日本和韓國,還應建立在中美合作制度化的基礎上,這樣的參與才會有效,是建設性和具有戰略敏感度的。
相應地,美國和中國應該有意識地避免兩國的經濟競爭變成政治敵對。需要的是雙邊和多邊的相互密切接觸,而不是相互排斥。比如,美國不應該尋求不包括中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
歷史可以避免重演20世紀的災難性戰爭,如果美國能以“穩定器”的形式、而不是以地區警察的姿態出現在亞洲,如果中國能成為該地區卓越,但不專橫跋扈的大國。
2011年11月,奧巴馬總統和目前即將離任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發布了聯合聲明,大膽地規劃了兩國聯合行動,提出建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中美伙伴關系。隨著奧巴馬第二個任期的開始,兩國領導人應該會面,重新確認和重新振奮美中關系。兩國關系是充滿活力、強健穩固,還是脆弱、充滿猜忌,這將影響整個世界。
(本文作者: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曾任吉米·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翻譯:Cindy 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