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化不會是輕鬆的游戲,它有可能導致利益分化的不可逆,而要避免這一后果的出現,社會就要伴隨多元化進程不斷有能力營造共同利益,使圍繞后者的關注和爭論處於主導地位,維護多元化條件下的社會團結。中國沒有什麼話題能與民生話題開展長期競爭,隻要官方積極參加到民生話題討論中,提供公眾迫切了解的足夠信息,輿論的主流面就有可能逐漸穩定下來。 |
兩會在即,中國社會的各種意見表達再次進入高潮。這印証了兩會政治參與的高度活躍,也為人大政協如何分配會議期間的注意力帶來一定考驗。
來自輿論場的很多聲音是圍繞民生發出的,但也有一些政治性的,比如一些人聯名要求中國加入涉及人權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還有人聯名提出允許同性婚姻,四個重大節日免費乘火車等等。
類似聲音在中國互聯網上都已讓人耳熟能詳,但它們試圖進入中國立法機構年會的視野和關注,又是意味深長的。中國社會的變化似乎已經走過多元化的朦朧期,逐漸清晰可尋。
多元化不會是輕鬆的游戲,它有可能導致利益分化的不可逆,而要避免這一后果的出現,社會就要伴隨多元化進程不斷有能力營造共同利益,使圍繞后者的關注和爭論處於主導地位,維護多元化條件下的社會團結。
兩會期間的尖銳話題今后隻會越來越多,兩會應接受各種言論的洗禮,但兩會本身決不應碎片化。兩會吸引了中國方方面面問題的大匯集,但又不應被這些問題淹沒。兩會的主題應當堅定不移,因為這些主題都是對中國國內外形勢的戰略性應對,直接或間接與民間的各種訴求發生著聯系。
民間的訴求都有各自道理,至少對提出者的圈子是合理的。但它們未必就有兩會級別和當務之急的合理性。有些事情雖然在互聯網上容易炒熱,但這與民間的實際關注程度未必對應。兩會形成的問題和訴求櫥窗應擴大中國政治治理的容量和彈性,而不是一味增加它的急促和刻不容緩。
什麼是中國人最關心和最想要的,兩會的有限精力應投到什麼方向上,或者換句話說,什麼是中國社會的主流關注和訴求,輿論上一直眾說紛紜。如今基本上誰在互聯網上嗓門大,誰會制造互聯網上的輿論熱點,誰就代表了“主流民意”。由於中國缺少可信、有權威的民調機構,這樣的角色空缺造成互聯網在意見表達領域獨佔鰲頭。那些意見征服了很多人,也威懾了不少懷疑者。
官方對信息提供的吝嗇,使得臨到兩會召開,互聯網上的議題設置已經風起雲涌,但主流引導仍很孱弱。這些年各種大事件的官方組織者習慣了輿論上的防守,“不出事”通常是“最高目標”。孰不知這給各種進攻性話題讓出了主場,使得它們猶如山中無老虎,猴子成了大新聞。
發展民生是中國社會當前最大的共識,向這個領域投錢投力無論上下幾乎沒有異議,對於民生的重重問題全社會也看得清清楚楚。對公眾最關心的民生難點,官方應帶頭說,組織學者和意見領袖說,這不僅有助於兩會輿論熱點的健康化,也會對中國長期輿論氛圍產生建設性影響。
中國沒有什麼話題能與民生話題開展長期競爭,隻要官方積極參加到民生話題討論中,提供公眾迫切了解的足夠信息,輿論的主流面就有可能逐漸穩定下來。
中國的國防、外交也需要官方提供更多信息,所謂“不炒作”的觀念需要徹底反思,因為“低調”意味著給其他的“高調”自然讓路。
中國官方輿論從不提前討論人事,這在中國的確有著特殊的敏感。但這種情況很難長久下去,公眾的興趣需要信息和傳聞填充,而后者常常會造成擾亂。這一領域的探索是面向未來的,它有著很難繞過的重要性。
兩會的社會輿論氛圍越來越熱烈和復雜,但這完全沒有影響兩會越開越成功。兩會吸引的中國內外注意力連年激增,這一反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政治會議受關注度逐年下降的普遍情形。僅僅這一項指標,就清楚標明了中國政治進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