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如此,政府如是。從一張紙、一個燈泡、一滴水開始,“厲行勤儉節約”絕不是放在口頭上,“改進工作作風”也不隻在報告裡,而要落實在具體實踐中、體現於日常環節中,簡化各種接待費用和程序,嚴格控制“三公經費”。 |
3月7日上午,福建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議起如何進一步落實好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省長蘇樹林代表講述了三個小故事。
5年前,他赴台灣參觀台塑集團。在創始人王永慶辦公室,注意到三個細節。一是“紙”。王永慶辦公室桌上的便箋紙,是由一張普通紙折成的四份,而集團的會議室裡,每人桌前也隻放這樣一張1/4大小的便箋,據介紹這是為了節約。二是“燈”。台塑會議室屋頂的燈每組9隻,但統統隻安裝8隻燈泡,中間那隻擰了下來,據介紹是為了省電。第三個細節關於“水”。衛生間洗手池的水龍頭,均裝有節流水嘴,水流很細,但足以洗干淨。
這一“紙”一“燈”一“水”的故事,立時引來代表們的感慨。而“小細節是企業形象的最好廣告”,這個5年的“歷歷難忘”,更引發人們的深思。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人們常常通過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來評估其素質,通過公共廁所來確定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因為細節難以作秀,是最真實、最直接的體現。一“紙”一“燈”一“水”的細節看上去很小,但它真實具體地展現了勤儉節約的企業文化、成本控制意識,也因此讓人們對企業大生好感。
由此想到工作作風的轉變。工作作風就是黨的形象的具體生動體現。中央制定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要求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段時間,在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裡,全面掀起“反浪費”行動。公款大吃大喝的現象有所好轉,大手大腳的行為得到約束,但這種現象能持續多久?“反浪費”甚至勤儉節約的潛力有多大?人們也在擔心。或許,這也正是代表們普遍認為應該“借鑒企業,從細處做起”的原因所在。
對一個企業來說,勤儉節約或許只是一種控制成本的初衷,但當這項規定成為公司員工的自覺行為,勤儉節約就成為了企業的一種文化﹔勤儉節約的做法,也就從強迫變為自覺。
企業如此,政府如是。從一張紙、一個燈泡、一滴水開始,“厲行勤儉節約”絕不是放在口頭上,“改進工作作風”也不隻在報告裡,而要落實在具體實踐中、體現於日常環節中,簡化各種接待費用和程序,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隻有通過制度保障來促落實、抓監督,讓好的工作作風從制度規約上升為勤儉文化,群眾才能更真切感受黨風政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