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食品市場秩序,需要一個過程。監管者和消費者從不同的方面發起監督,終將令食品奸商無處遁形。重要的是,在良好的食品市場秩序建立的過程中,監管應有從嚴的態度,監管堅守底線,嚴格執法,為民眾監督創造條件,公眾就有信心看到改變。嚴格的監管也會成為奸商們最不可跨越的底線。 |
【海外網3月8日報道】BBC網站今日發表評論,就3月6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海寧市華豐村書記朱張金在兩會上展示有毒食品一事發表了評論。根據3月7日《錢江晚報》的報道,朱張金當時拿出一袋花生米,數了10顆扔進玻璃杯,冷水一沖,整杯水都成了黑色。他說,這就是售價高達160元一斤的所謂健康黑皮花生。這次參加全國兩會,朱張金帶了300多件有毒食品到北京,“這不是作秀,而是要讓大家看看,毒品添加劑的泛濫和危害到了何種程度。”
作者認為,“帶了300多件有毒食品”,可見該人大代表苦食品安全問題久矣。近些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總數,是個龐大的數目,牽涉的有毒食品,也絕不止這300多件。面對這些,痛斥無良奸商隻顧利益不顧他人健康理所應當。但是僅僅是罵奸商,還遠遠不夠,道德上的譴責遠不如法規上的懲罰對奸商有懲戒作用。
民以食為天,吃的健康,吃的安全,吃的放心,是一種最基本的權力。加之我們有無比富饒而悠久的飲食文化,吃的怎麼樣,往往關系到民眾的社會認同感。熟人見面,隻一句:“您吃了嗎?”晚輩見老人常說:“您老胃口可好?”足見吃還關聯著幸福感。有人言,其實食品安全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差,不必到談食色變的地步,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不斷爆發在不同食品領域的安全問題也確實讓公眾憂慮,這種憂慮也並非杞人憂天,因為食品行業本容不得半點毒素,吃飯不能成為掃雷游戲,所以對於食品安全,公眾要求苛刻些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不少人將其歸因為無良奸商沒有道德底線的問題,誠然,一些廠商和黑作坊隻顧最大利益斷然沒有將公眾安全和責任放在心上,對這些行為必須進行譴責。但那些有毒食品之所以能在市場上流通,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秩序的問題,良好的市場秩序,監管到位,確保合理規則的運行,廠商置於規則之中,生產行為既要經得起監管,也要對得起消費者,不然則會招來監管的嚴懲和消費者的唾棄。而現在,在食品安全方面,市場秩序還有著諸多不完善,監管者不能嚴格執法,食品生產者則投機取巧、唯利是圖,而消費者往往投訴無門,不斷憂慮。
生產出有毒食品的奸商必然失去了其道德底線,但食品的安全,不能寄希望於奸商道德底線的回歸,監管嚴起來,才能讓其遵循規則,才能讓其有底線,重視公眾安全。
當然,當前食品安全監管也的確面臨一些困難,比如,黑作坊零散分布,且大多較為隱蔽﹔各類非法添加劑層出不窮﹔不少有毒食品的生產者和銷售商串通一氣,形成利益鏈條,固定供貨,秘密運輸,使得監管難以發現。這些都在破壞著市場秩序,並加大了監管難度。
完善食品市場秩序,需要一個過程。監管者和消費者從不同的方面發起監督,終將令食品奸商無處遁形。重要的是,在良好的食品市場秩序建立的過程中,監管應有從嚴的態度,監管堅守底線,嚴格執法,為民眾監督創造條件,公眾就有信心看到改變。嚴格的監管也會成為奸商們最不可跨越的底線。
(作者是西安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