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蘋果確實做錯了,它沒有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合理需求,它當然可以被批評。《人民日報》作為一家媒體,完全有權力對企業經濟活動行使監督責任。中國官方媒體之所以對此事關注度比較高。 |
3月25日、26日,《人民日報》連續兩天發表評論,批評蘋果飽受詬病的售后服務。
美國媒體的情緒很快激動起來,《華爾街日報》、《福布斯》等紛紛發表評論,稱《人民日報》“這一中共主要宣傳工具”指責蘋果,是“中國可能採取行動遏制外國公司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佔主導地位的最新信號”,《紐約時報》文章甚至寫道:“中國夢難道要成為蘋果的惡夢嗎?”美國媒體把此事上升到中國國家貿易戰略的高度,認為《人民日報》批蘋果,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征兆。還有一些中國網友跟著起哄,在微博上把《人民日報》的評論說成是“主流媒體堅決要把外國產品批透搞臭,力挺國產奶粉和兩桶油”。
蘋果為什麼批不得?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蘋果確實做錯了,它沒有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合理需求,它當然可以被批評。《人民日報》作為一家媒體,完全有權力對企業經濟活動行使監督責任。中國官方媒體之所以對此事關注度比較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蘋果的客戶群和使用量在中國非常龐大,僅去年一年蘋果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就超過68億美元。《人民日報》給予蘋果關注再正常不過,它是站在廣大中國蘋果消費者的立場上,關注中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而不僅因為蘋果是美國大品牌。
美國媒體的說法首先流露出它們對中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偏見,即認為中國所有官方媒體,尤其《人民日報》,都是“受中國政府直接控制的”,是“替官方說話的”,把什麼事都上升到政治高度。實際上,假設現在中國有一個在美國市場佔有量很大的商品出了問題,以美國媒體對中國的一貫態度,可以想象它們一定抓住不放,大報特報。在2007年8月開始的美泰召回中國玩具風波中,美國媒體連續幾個月鋪天蓋地報道中國玩具的“安全”問題,后經証實中國玩具沒有安全問題,出問題的是美國設計環節,但即使在美泰總裁為此事向中方致歉后,美國媒體竟然還批評美泰的道歉是“向中國諂媚”。
過去幾年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各國貿易保護主義都在抬頭,尤以美國為甚。從去年美國大選的情況看,美國國內以中國為目標的經濟民粹主義情緒高漲,對中國反傾銷、反收購是家常便飯,此次蘋果挨批后美媒的反應,也是這種社會心理的反映。
一般來說,美國媒體是私營的,更多代表美國社會而不是美國政府的聲音,但一旦涉及國家利益,美國媒體往往會比較自覺地維護國家形象。換句話說,它們對國內爭論的容忍度比較高,但對國際批評的容忍度則比較低。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存在偏見,在美國人心目中中國人可能不是在產品質量上“有資格批評美國”的人,這次在高科技產品的問題上受到中國批評,美國人感到有點“傷自尊”。
至於國內一些網民樂於“自覺維護”蘋果以及最近出了一些問題的寶馬、奔馳等外國品牌的形象,可能是出於對國產品牌“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但一碼歸一碼,錯了就是錯了,不管是蘋果、寶馬,還是我們國內自己的品牌,在中國出了問題就應該受中國輿論的監督和批評。還應該看到,現在我們國內媒體對國內各方面的監督力度也在加大,比如像“毒奶粉”等許多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國內媒體率先曝光,而不是由美國媒體首先披露的。(作者王文峰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