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商業問題:運營商要騰訊交錢,騰訊不想給,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話來說,就是“市場的事”。但問題在於,中移動以網絡壓力的大義,把官司打到工信部,逼騰訊就范﹔而誤讀此事的媒體則把超過3億用戶拉入漩渦,把一個企業之間的利益分歧復雜化,最終演變為一場激烈的公眾事件。 |
“微信收費”事件其實只是個簡單的商業問題:運營商要騰訊交錢,騰訊不想給。而不管運營商收費與否,騰訊都不大可能對微信的基礎服務收費。至於是否要讓騰訊這樣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商分攤運營商的網絡成本,已經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性難題
最近一段時間,一則“微信可能收費”的消息,激怒了超過3億的中國網民,討伐“國有壟斷運營商”之聲不絕於耳。
但如果真正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其實,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商業問題:運營商要騰訊交錢,騰訊不想給,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話來說,就是“市場的事”。
但問題在於,中移動以網絡壓力的大義,把官司打到工信部,逼騰訊就范﹔而誤讀此事的媒體則把超過3億用戶拉入漩渦,把一個企業之間的利益分歧復雜化,最終演變為一場激烈的公眾事件。4月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瞭望《財經國家周刊》“移動互聯:熱點的‘冷’思考”圓桌會議上,事件繼續發酵,再次引發與會代表的熱議。
仔細看來,讓事態激化的最關鍵問題是,所謂的收費,是“運營商可能向微信收費”,還是“微信可能向民眾收費”?真正的答案是前者,但大多數的民眾卻誤以為是后者,這個理解的錯位,讓運營商變成了民眾反抗壟斷利益矛盾的情緒宣泄點。
與中國絕大多數互聯網應用一樣,微信未來的商業化路徑,必然還會是在免費的基礎服務之上,提供用戶自願購買的增值服務,並以用戶為資源,獲取廣告等其他收入。這也就是說,即使運營商不收費,微信作為一個商業化產品,也必然會走向商業化,而即使運營商收費,騰訊也同樣不大可能對微信的基礎服務收費。所以絕大多數民眾理解的“微信免費時代將結束”,是一個徹底的偽命題。
當然,企業的成本增加后,必然會轉嫁給用戶,才能保証自身利益不受損。但如前文所言,騰訊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成本增加不會結束微信免費,而是會使未來微信的商業化更加徹底,增加的成本會被分攤到廣告用戶、付費用戶等環節,對絕大多數用戶並沒有直接影響。
即使如此,很多人依然質疑,即使再少的用戶受影響,也不會改變運營商收費的本質。
但正如前面的邏輯,企業成本增加,必然向下游轉移,是一個基本的商業邏輯,那麼,如果運營商成本增加,它將成本轉移給自己的客戶和產業鏈,是否依然需要大加討伐?
我們需辨別的,更應該是運營商的收費是否合理:它是為了擴大壟斷利潤,還是為維持自身發展的不得已?這是決定它是否應該收費的關鍵。就像豬肉一斤漲了5塊,一份小炒豬肉如果漲4塊可以算合理,如果漲20塊甚至40塊,那消費者多半選擇轉身走人。
現在,民眾普遍的看法是,運營商天天收我們的流量費,你憑什麼重復收費?
但事實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所有的運營商都面臨一個過去從未遭遇的尷尬:流量的爆發增長與收入的增長之間,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
這個問題源自話音時代的定價策略,彼時無線網絡資源充裕,發展增值業務意味著空閑資源利用,所以運營商制定的流量費較低﹔但現在由於數據量暴漲,移動互聯網產生的流量已經令運營商的網絡陷入重負,從而不得不增大網絡成本,如果按照過去的流量費價格,就將因價格“剪刀差”逐漸陷入收入越多、虧損越多的困局。
而且,不僅是中國三家國資背景的運營商,在全球各個地區,幾乎所有的電信運營商都已經面臨同樣的境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要讓騰訊這樣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商分攤網絡成本,已經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性難題。
所以,當我們再回過頭來討論“微信收費”時,或許應該多一分理性,少一分鼓噪。(王雲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