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周邊的亞洲國家來說,市場對於日本央行政策的正面回應卻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為了防止本幣對於日元過度貶值,亞洲國家的央行需要積極干預匯市,這意味著本幣流動性的大幅增加,從而增加通脹的壓力。 |
海外網4月11日電 據金融時報網站報道 市場對於日本央行政策的正面回應,或意味著為了防止本幣對於日元過度貶值,亞洲國家央行需積極干預匯市,這將增加通脹壓力。
文章部分內容摘編如下:
“安倍經濟學”開始駛上快車道,日本央行4日決定推出新的貨幣寬鬆措施,試圖在兩年之內使其貨幣基數翻一番,通脹達到百分之2,以刺激長期低迷的經濟。本輪量化寬鬆政策頗具新意,日本央行宣布,用基礎貨幣量取代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作為央行貨幣市場操作的主體目標,兩年內將基礎貨幣量擴大一倍,2014年底達到270萬億日元。日本央行還決定將更長期限的國債納入收購對象以壓低長期利率,同時擴大購買風險資產。
從貨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利率與貨幣供應量具有著天然的負相關關系,這樣的一種聯系也會在一定條件下失效,這是因為利率不可能為負值,因此央行的寬鬆存在著一定的上限。但從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改變政策目標的舉動來看,由於利率水平已經極低,日本央行開始轉換跑道。當然,過度的量化寬鬆會帶來通脹的上升,並帶來國債收益率水平的提高,導致量化寬鬆失效,但日本這樣一個長期處於通縮的經濟體,似乎並不需要在短期內擔心通脹,這也成為了日本央行試圖說服市場的一個重要關節。日本新量化寬鬆的不同之處就是為了改變通脹預期,從而達到刺激投資與消費,使日本經濟重回持續增長的軌道。
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市場相信日本央行的這一舉動存在著可行性,日本股市在日本央行的利率決議后迅速上升,日元開始大幅度貶值,都表明市場相信日本央行能夠完成通脹目標,同時日本的主權信用不會破產。筆者也認為,日本對美元的匯率將可能在今年年底達到110-120的水平。
但對於周邊的亞洲國家來說,市場對於日本央行政策的正面回應卻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為了防止本幣對於日元過度貶值,亞洲國家的央行需要積極干預匯市,這意味著本幣流動性的大幅增加,從而增加通脹的壓力。
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元的升值也就不可避免。在亞洲貨幣競相貶值的情況下,美元往往成為干預的工具。另外,美聯儲官員也積極支持日本的新量化寬鬆,他們對美元的比值也似乎不關心。這也會加劇美元的強勢。而對於歐元、加元,澳元以及新西蘭這些崇尚“不干預市場”的貨幣來說,其貨幣對於日元的升值就成為了一個大概利率事件。
從去年10月以來,人民幣對日本的升值幅度已經超過25%,如果這一趨勢持續,由於日本商品將大幅“降價”,日本將很可能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相對而言,中國的貿易競爭力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下降。這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當然,需要作出應對的,首先是人民幣的匯率政策。筆者認為,人民幣需要真正盯住一籃子貨幣,而非簡單跟隨美元。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盡管人民幣對於美元的幣值相對穩定,但由於美元的大幅走強,人民幣對於一籃子貨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升值,這從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不斷升值中也有明顯的反映。我們的計算也表明人民幣如真正盯住一籃子貨幣,人民幣對美元幣值應在6。65左右,而非現在的6.20,人民幣已經被高估了。
即便如此,從近期的市場表現來看,人民幣仍然面臨著的升值壓力,這又表明中國仍然面臨著明顯的資本流入。這樣的一種反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利率水平相對較高,導致了國際資本對於人民幣的青睞,更加重要的,則是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性非常小,這意味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較小。持有一個低風險的高息貨幣,怎麼看都是一個不錯的買賣。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民幣的匯率形成制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中國央行需要真正盯著一籃子貨幣,並提高人民幣匯率的交易區間,加大匯率波動來抑制資本的單邊流入,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同樣的觀點。同時,中國央行應該鼓勵人民幣與其他主要貨幣的雙邊直接報價交易,而非通過美元作為中介,這樣可以逐步在金融市場上“去美元化”。此外,中國央行也應該多元化自身的美元外匯儲備,並通過持有更多的黃金來對沖外匯儲備的損失。
總體來看,一個僵化的匯率以及利率體系在國際沖擊下將顯得較為被動,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加快推進以利率市場化為核心的國內金融體系的改革步伐,以此鼓勵國內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改善利率傳導機制的效率以及有效性,並摒棄過度鼓勵出口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傳統政策,提高國內資本向外走的意願,減少資本了流入的壓力。從短期政策來看,中國需要在資本賬戶的開放上真正做到境內外資本雙向流動,而不能讓資本賬戶開放改革成為新一輪資本流入的起點。(劉利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