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趙婀娜:教育應更有彈性

2013年04月12日08:3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摘要:一邊是一些地區教育資源相對閑置,轄區內的學校“吃不飽”,一邊是一些地區的教育資源供不應求,轄區內的學校吃到飽,甚至“吃撐了”。“吃不飽”與“吃撐了”,教育的“溫飽差距”只是人口遷移的一段剪影,但是卻造成了中國教育前所未有的“兩極焦慮”。

  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到底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如果只是微觀地從一所學校、一個地區去看待這個問題,顯然無法做出客觀的判斷。

  近十年來,在四川、安徽、寧夏等地區,由於人口的自然遷徙和外出務工人員的日益增多,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村鎮學生日益減少。很多學校出現了老師比學生多,甚至有十幾位老師給一位學生上學的情景。學校嚴重“吃不飽”。

  可當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會發現這裡的情況截然相反,學校不僅不愁“吃不飽”,不少還“吃撐了”。學位供不應求,擇校禁而不絕,不少學校還出現了一個年級十幾個班,一個班超過70個學生的盛況,學生多到將教室的前后門都堵死、老師需要帶著麥克風講課……

  一邊是一些地區教育資源相對閑置,轄區內的學校“吃不飽”,一邊是一些地區的教育資源供不應求,轄區內的學校吃到飽,甚至“吃撐了”。“吃不飽”與“吃撐了”,教育的“溫飽差距”只是人口遷移的一段剪影,但是卻造成了中國教育前所未有的“兩極焦慮”:“剩下的少數”,核心是效率,如何用更經濟、更靈活的方式獲得基本的教育﹔“遷來的多數”,核心是公平,如何在供給與需求的剛性矛盾、好校與差校的兩極分化中,避免掉落教育的“平均線”。

  “吃不飽”與“吃撐了”,作為人口遷徙、發展不均的伴生症,該如何對症下藥?

  解決“吃不飽”的問題,就要關注“剩下的少數”。這些分布疏離、往往成為教育盲點的“少數”,還將長期存在。地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能搞簡單一刀切式的撤並學校,發揮教學點體量較小、更為靈活的游擊優勢,是解決“吃不飽”的一條思路。

  解決“吃撐了”的問題,就要面對“遷來的多數”。政府一方面應繼續推進教育均衡,切實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另一方面還要提前規劃、長遠布局,對城鎮化進程中教育資源供求變化趨勢作出嚴謹的科學預判。據了解,“十二五”期間,上海將建設中小學和幼兒園1042所。上海教育部門負責人就曾感慨,5年新建千校之后,人口向一線城市的遷徙聚集如果還在繼續,就不知道如何應對了。如何把“胃”做大,還需創新思路。

  兩極焦慮的消解,要害處在彈性。擴大教育資源的彈性,可隨生源變化適當伸縮﹔增加教育內容的彈性,能依素質起伏因材施教。這樣的教育體制,才能應對區域遷移、人口波動的發展現實,才能保障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權利。中國教育,還在路上。(趙婀娜)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