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4年美國的“重返亞太”給中國帶來巨大壓力,但其實中國什麼也沒失去。黃岩島和釣魚島的兩次沖突,前者已被中國實際控制,后者的主權爭議形勢在朝著有利中方的方向發展。中美關系幾經擺動,但仍在“正軌”中。 |
美國新國務卿克裡昨天高度評價他的首次訪華成果,稱這次訪問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並稱他與中國領導人密集會見的13日是“極為積極性和有建設性的一天”。不能不說這是中美關系在各自新班底領導下一個不錯的開局。
對中國來說,克裡來訪不是唯一的外交積極信號。法國被認為“對華友好”的外長法比尤斯剛結束在華的訪問,法總統奧朗德本月將訪華。同中國艱難磨合了近三年的澳大利亞吉拉德政府一周前剛同中國宣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此外正在中國訪問的冰島總理將簽署歐洲國家同中國的第一個自貿協定(FTA)。
不能因為這些動向就得出中國外交環境“出現改善”的結論。但我們可以就此悟出,去年黃岩島和釣魚島危機先后爆發時一些人高呼中國外交環境“急劇惡化”,甚至稱之為“四面楚歌”,也確實屬於有些沉不住氣。
中國同西方國家交好不太容易,但外部力量同中國真正交惡也越來越難。外界同中國打交道更謹慎和認真,幾乎同中國實力的快速增長同樣明顯。中國的外交愈加復雜,但我們駕馭復雜性的能力同步上升。
中國的自我稱謂常常把“發展中國家”、“大國”等不同傾向的詞匯混用。我們有時強調中國的落后,有時談論中國的力量規模,或者中國的發展速度和潛力。這不是因為中國在用實用主義同世界周旋,而是中國變化太快,我們的自我認識常常矛盾而復雜。把握中國同世界的相互價值關系並選擇准確的態度,無論對外部還是對我們自己都不是容易的事。
中國處在21世紀世界變化的核心位置,圍繞我們或者跟我們有關的疑團很多。我們真正解開這些疑團不僅需要邏輯的幫助,還需要隻有時間才能帶給我們的歷史悟性。就當前來說,一方面應當開放爭議,一方面需要行動上的穩健和成熟。
中國的實力增長和隨之而來的外交能力變化在形成一個趨勢,這個趨勢比很多具體事件的性質更清晰和穩定。現在看來中國能保持這個趨勢的現實及歷史可能性都不低,而且這種可能性會隨著我們自信的增加而增加。
現在國際上能夠嚴重破壞中國人自信的力量越來越少,在中美及中西的很多摩擦中,中國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感情上受到傷害”。近年來讓中國人產生了“不自信”的很多因素其實都是國內的。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看,一國國內紛爭的增多,通常是它國家力量的負分。
中國社會早已啟動了多元化進程,對它的性質、未來的發展程度和將帶來的后果,中國社會的看法迄今模糊不清。它會如何影響中國構筑自己的大國能力也不那麼確定。
這不是可以很快解決的問題,但大體搞清楚問題在哪裡,不被它把我們搞糊涂卻很重要。其實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沒有什麼問題是真正可怕的,最糟糕的是我們看不到問題,或者被問題嚇住。
過去4年美國的“重返亞太”給中國帶來巨大壓力,但其實中國什麼也沒失去。黃岩島和釣魚島的兩次沖突,前者已被中國實際控制,后者的主權爭議形勢在朝著有利中方的方向發展。中美關系幾經擺動,但仍在“正軌”中。
最重要的是中國保持住了國家實力的穩定增長,我們沒主動使用自己的實力,但它卻在悄然發揮作用,加固西太平洋局勢表面紛亂之下的某種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