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除了需要根據社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以外,還應向受教育者提供許多“亙古不變”的東西,比如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的植入,品行、修為的培養,智商、情商和靈商的開發。 |
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既有知識體系的傳授,更有創新能力的培養﹔既有學術的傳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對探索的寬容,更有對真理的敬畏,那麼,成為世界一流也只是時間問題
夢是什麼?夢是對現實不滿的一種虛擬表達,是對美好事物的一種熱切追求。做夢容易圓夢難。圓夢需要條件、行動和付出。光做夢而不付諸行動,隻會是南柯一夢。“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和人民的幸福”構成了中國夢的內核,都要靠扎扎實實的工作和成效來支撐。圓夢需要所有中國人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作為教師,我們要圓的首先是中國的教育夢。
近年來,全國許多高校都在討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無疑,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許多高校的教育夢。在我看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當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職責,更好地教書育人,為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復興提供更加優秀的人才。
教育除了需要根據社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以外,還應向受教育者提供許多“亙古不變”的東西,比如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的植入,品行、修為的培養,智商、情商和靈商的開發。無論時間如何流逝,知識如何更新,上述內容都應始終存在於高等教育之中,成為學校培養目標的基石和靈魂。如果人們在評價某一個人的時候說,“這個人一看就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種評價的精髓是對由這個人的言行所表現出來的好品行、好修養、高智商、高情商和高靈商的一種褒獎。高等教育首先要培養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寫的人”,應具備一些基本素質:孝順、善良、寬容、真誠。這種基本素質的養成,無疑需要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在內的各方的積極影響,更需要教師去言傳、去身教。
世界一流大學之所以為一流,當然是在一流學生的培養、一流文化高地的佔據、一流科研能力的展示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高水平。在我看來,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之所以成為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充分尊重和遵循了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少一些一刀切式的評估,多一些多元化的發展﹔少一些行政干預,多一些學術自由﹔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從長計議﹔既有知識體系的傳授,更有創新能力的培養﹔既有學術的傳承,更有新的突破﹔既有對探索的寬容,更有對真理的敬畏,那麼,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也只是時間問題。
十年前,我曾談到我的北大夢:“我夢想在不遠的將來,北大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教師不再為現實的評級壓力所煩擾,而是都能‘氣定神閑’,潛心學術,並以此作為人生的最大樂趣﹔學生不再為光怪陸離的功利誘惑所俘虜,而是都能沉浸於北大厚重的歷史底蘊和寬廣的現代文明之中,鍛造自己,發展自己”。我的北大夢可能並不宏大,但我認為這應是高等教育應有的氛圍和追求。我的北大夢也許並不高遠,但沒有每個人的艱辛努力也難以成真。民族復興,當以教育為本。從這個意義上,北大夢、教育夢與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緊密相連的。“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願意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忠實履行一位教師的神聖職責,為圓夢而殫精竭力。
(作者孫祁祥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