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慮到朝鮮半島任何沖突升級為更加凶猛的毀滅性大火的風險,這應該足以讓中國與韓國或美國同樣擔憂。而且,平心而論,中國外交官並沒有掩飾面對反復無常的金正恩的挫敗感。但是,中國的影響有限。據悉,訪問平壤的西方人看到,當地人對朝鮮的“金主”中國,有對美國一樣的發自內心的敵意。 |
(圖片來自FT中文網)
海外網5月6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文章稱,東亞正在發生三件大事。最引人注目、引起局勢劇變的是中國崛起。其次是各國相互競爭、相互激化的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在日本。再次是美國作為亞洲常駐大國的回歸。這一連串變化中還有一個跳梁小丑:危險而難以預測的朝鮮金正恩政權。
文章部分內容摘編如下:
這些趨勢的變化與沖突,將決定這一地區是走向戰爭還是和平,該地區一夜之間成了全球最活躍、同時也可能是最易燃的地區。在首爾聆聽了幾天利益攸關國的政策制定者與學者的討論后,我很難說自己心懷樂觀態度。
上周韓國外交政策智囊團峨山研究院(Asan Institute)舉辦了年會。大會的主題為“新的無序世界”(New World Disorder)。組織者強調,早在金正恩發出核武器恫嚇之前就選擇了這個主題。即便沒有金正恩的威脅,該地區仍是一個矛盾體:在經濟上感到強大,在戰略上缺乏安全感。
應該說,首爾居民並不像生活在迫在眉睫的攻擊陰影之下。金正恩的炮兵部隊可以輕易攻擊首爾,對於近在咫尺的威脅,過度激動的國際媒體一直比首爾居民驚恐得多。當地人已經習慣了朝鮮的瘋狂叫囂,盡管如今這位朝鮮領導人比上一任更不安分。真正的深層憂慮是,如果朝鮮成功在導彈上裝上核彈頭,那時會發生什麼情況?
考慮到朝鮮半島任何沖突升級為更加凶猛的毀滅性大火的風險,這應該足以讓中國與韓國或美國同樣擔憂。而且,平心而論,中國外交官並沒有掩飾面對反復無常的金正恩的挫敗感。但是,中國的影響有限。據悉,訪問平壤的西方人看到,當地人對朝鮮的“金主”中國,有對美國一樣的發自內心的敵意。
中國從未明確表達出更大的野心,更願意堅持其獨特的“和平崛起”的說辭。然而國防支出激增、對待與鄰國的領土爭端新近採取了更加好斗的態度(尤其是在南中國海及中國東海問題上),則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公正評判而言,中國的野心是在其后院建立起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誰也不應對此感到意外。區域霸權是大國的目標——想一想美國在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中如何闡釋美國在西半球宣稱的宗主地位。但是,中國立場更加強硬的后果是引發多數鄰國的質疑和抵制。中國博客圈中泛起的排外民粹主義煽動著其他地區民族主義的余燼。反過來,這使長期以來的海上爭端看起來更加危險。
一個結果是,此舉逼迫越南和菲律賓之類的國家進一步向美國靠攏。
有中國撐腰的朝鮮發出的威脅導致韓國的部分高級政府官員提議,美國應該考慮在朝鮮半島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如果朝鮮確實開發出了可以投放的核彈,韓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在日本,安倍晉三政府打出民族主義的姿態,讓美國緊張,讓韓國憤怒。
日本與中國的釣魚島(日本稱之為尖閣諸島(Senkaku))爭端、與韓國的獨島(Dokdo)(日本稱竹島(Takeshima))爭端,同安倍政府針對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中國和韓國這段歷史的明顯修正主義盤根交錯在一起。日本高級大臣參拜靖國神社激怒了中國,點燃了與韓國的宿怨。
這個問題被丟給了美國。巴拉克·奧巴馬大肆鼓吹的重返亞洲戰略,旨在突出美國作為東亞平衡性力量的永恆作用。其目的是為了安撫美國的傳統盟友,威懾中國的擴張主義。迄今,美國的戰略很理性,盡管中國冷對這一戰略。然而,如今奧巴馬政府擔心的是,安倍把日美安保條約當成護盾,他躲在護盾后面,與中國在中國東海問題上對抗。
局勢就是如此:中國更加強硬、日本奉行歷史修正主義、領土爭端層出不窮、各國圍繞歷史問題展開憤怒爭論、美國竭力抑制中國、遏制朝鮮並勸阻日本不要挑起不必要的對抗。我曾聽到美國政策的設計師將之描述為可持續的平衡。或許只是我的想象,但他們似乎總是在手指交叉地祈禱。
(原題:東亞的戰爭與和平,作者菲利普·斯蒂芬斯,譯者倪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