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進步很少有人能否認,但今天中國社會矛盾遠較過去復雜,民眾不滿也在增加,革命是否再次“臨近”中國了呢? |
多元化從根本上化解了革命的社會基礎
如今,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進步很少有人能否認,但今天中國社會矛盾遠較過去復雜,民眾不滿也在增加,革命是否再次“臨近”中國了呢?筆者以為,恰恰是中國改革帶來的矛盾多元化和社會多元化使得中國社會發生革命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為革命並不僅僅是“破”,還要有“立”,要有未來建立的目標,沒有目標的社會運動就隻能是無政府運動而非革命。而在當今中國,由於改革帶來的社會巨大變化,社會矛盾已經從改革初期簡單明晰的狀態轉化為錯綜復雜的多元化格局,決定了社會很難形成共同的革命目標。
中國今天的社會矛盾已經不再簡單是人民大眾的社會需求跟改革前社會制度的矛盾,大多數民眾向往的理想王國也不再簡單是西方國家或港台社會。出現這個矛盾轉化的根本原因在於,30多年經濟改革催生了新的社會矛盾,醫療、教育和住房領域的過度市場化引發民眾的不滿和反感,兩極分化成為矛盾沖突點。今天的中國社會既有改革前舊制度遺留下來的舊問題,又有在公共領域過度市場化過程中引發的新問題。利益多元化使得民眾很難眾口一詞地對現有社會問題提出相同主張,很難一邊倒地以某個國家的制度作為中國的追求目標。
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民眾曾經一邊倒地“反左”,一邊倒地追求西方和港台模式的情形一去不復返了。中國普通民眾的政治態度從集體反左演變為左、中、右三種,持中間態度的民眾在社會中佔據優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擔心中國在發展進程中喪失現有的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權穩定實際上已成為相當一部分國民的心態。這種情形在20或30年前是很難想象的。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看,社會多元化是一個巨大進步。社會中不同群體和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使得社會很難一邊倒地向某個方向傾斜,從根本上化解了革命的社會基礎。表面上,多元化社會似乎顯得嘈雜不安,難以一眼就看到社會共識。但社會最終會在相互沖突的主張中達到一個動態平衡。一個充滿各種不同意見和主張的社會遠比一個一邊倒的社會安全得多,也健康得多。
(作者寒竹是春秋研究院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