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陝西江西內蒙古南粵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滾動
2013年09月25日07:20|來源:求是理論網|字號:
新聞的切入點是新聞採訪的一個技術性的問題,但是,猶如功夫在詩外,新聞切入點的選擇背后,包含著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工作作風,也在不同程度影響新聞的內容、形式的選擇和拓展。近年來,在開展“走、轉、改” 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活動中,有一些新聞報道讓人耳目一新,使人感到真實、親切、能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幾年來連續的春運報道、農民工討薪、棚戶區改造、教育公平等,雖然本身是社會熱點,但在新聞切入點的選擇上,一些新聞工作者開始選擇更多的從民生狀態切入,與這些普通群眾的新聞對象冷曖共知,喜憂與同,展示了現實的差距,也展示了普通群眾的真實需求和理想追求,更展示了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樣的新聞,以真實細節而感人,以具體過程而體現橋梁作用、喉舌功能,以實際的輿論引導形成輿論的正能量。
更多從民生狀態切入的新聞,往往成為很多媒體中的亮點,群眾關注,社會跟進,新聞的引導力、影響力得以真實發揮。一是因為民生狀態中本身便具備很強的新聞價值。記錄並引導社會的進步是媒體的主要責任,而社會的進步過程,很大的方面還是體現在民生狀態中,具體便在民生狀態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這種變化和進步,都真實感知整個社會的變化和進步,這也正是新聞價值所在。尤其在引導過程中,媒體也清哳地體現出它的價值。二是因為我們媒體上脫離群眾、慨念化、總結化的新聞實在太多了。這種從民生狀態切入的新聞,把一股清新的真實、形象的文風帶了進來。要具體從民生狀態切入,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一,離民生更近些,離群眾更近些
新聞的切入點的前移,就是為了離民生更近些,離群眾更近些。在形式上,從慨念性、總結性的文山會海一直前移到真實的新聞主體即民生狀態中,細節、過程自然就會浮現出來。在對象上,從官員和可能代表性的群眾浮光椋影式的對話採訪轉變為直接事件中的人。在內容上,從抽象的隔著幾層皮的旁觀式敘述,便會深入為民生狀態中矛盾、變化中的人和事,具體情節就會展示出來。
比如,對於棚戶區拆遷,我們的報道往往是面上的,是結果,一般模式是︰某某小區幾時建成,小區情況介紹,政府的重視,領導說幾句再表下態,然后選一、二住戶代表表示喜悅和感謝。而且,這種報道往往又與當地官員的政績心理互相作用,一定要往典型上撥高,夸大性地報道租金低廉、環境配套如何好。這樣的新聞,往往會讓人感覺遠,好象一切都是政府安排好了的,又好象只是與大多數人無關的統計數字,助長單純等靠心理。一些夸大性的,還容易產生攀比,造成不公平的誤會。
如果我們將新聞的切入點的前移,在開始和過程階段就進入,這自然就會進入民生狀態的空間。一些媒體在成都曹家巷整體拆遷改造中的報道,就是從過程開始進入,以更多的民憂狀態視角來切入,這個新聞做出來就不一樣,先是政府和群眾有共同的願望,但又有矛盾有變化,有落差有磨合,有具體的工作有過程,更有群眾迫切需求和生活夢想,這一些形成一種輿論力量,又推動一致的共識,解決了問題,政府也得到群眾更多的信任和支持。這個過程,從整體上看,不正是新聞媒體所發揮的黨和政府的喉舌以及和人民群眾勾通的橋梁作用?黨性和人民性,也是通過這一民生狀態的改善、進步的過程得以統一。
應該說,我們的新聞工作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上面提出一個方向目標,媒體馬上尋找相關的典型推出,這也無不可的,但在量上,應該更多是有距離的向這個方向目標努力的才是的真實面。一提馬上就實現了,這是唯心主義的。唯物辨証的是正因為解決這個距離的重要性所以才從政策方針上提出方向。從承認距離到發現問題,在矛盾中得到統一,這是一個過程。新聞在這個過程中是否發揮了導向作用,作用的大和小,才是媒體的責任和價值所在。
我們正確的方針從那裡來?一定來自實際,來自群眾的需求。反映民生狀態,正是新聞輿論正能量形成的一個事實基礎。民生狀態中不僅有現實,有差距,更有拼搏,有實踐,也有夢想,有追求,是通過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個體群眾的具體生活來體現的。象一年一度的春運,農民工討薪,農民工子女就學,以至現在還轟轟烈烈中的“最美” 系列等節目同時展示出的民生狀態,往往能感受到整個社會建設的發展步伐,又能清晰地了解一些問題的脈絡,各方想去解決它的願望、社會協調的活動和方向。比如,農民工春運困難是黨和政府迫切希望解決的,但實際情況如何?各方的需求是什麼的?解決的重點在那?可以說,許多廣電媒體幾年的深入報道,尤其是從生存狀態細節切入的,還是很吸引人,打動人,也很真實,很貼近,從而形成了一個解決春運困難的具體的輿論脈絡,到2013春節,春運中最令群眾頭大的排隊買票這一大難題終於明顯得到減輕。這中間,當然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媒體在其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二,實現黨性、人民性、社會現實的三點一線
我們的新聞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特性。這個政治特性,體現在社會主義新聞價值觀上,也體現在媒體必須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上。在新聞工作中,對黨性、人民性統一的要求,也是有著一個哲學基礎。從宗旨上,我們有對對黨性、人民性統一的要求和認識。但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更加是具體。這個統一,在具體事物上,必然有一個矛盾統一的過程,最后達到黨性、人民性、社會現實的三點一線,這就是科學。新聞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能起到其它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這就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通過具體的新聞作品,做這個作用的引導者和推動者,所以,新聞工作者本身在思想意識上就必須有明確的意念和信仰。而這種意念和信仰化為具體,一定是和廣大群眾冷曖共知,喜憂與同,這就是進入實際的民生狀態。
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首先便體現在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上,這種聯系,又具體體現在對民生的態度和行動中。有這種血肉聯系,自然便會和群眾冷暖共知,喜憂與同。新聞工作者在這之中的作用,具體也體現在這種血肉聯系中,也就是如何進入民生狀態中,通過新聞的手段,把它真實傳播出去。社會的進步,其實主要體現在民生狀態的具體的細節之中,比如,我們提小康目標,是個總的目標,在具體上,其實便是民生狀態的進步,體現在一個方面,一個事物,一個細節,同時也是個過程,從面對現實,發現差距,找出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得到改善和提高,這一步步,才是真實的進步,也是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具體落實的全過程。冷暖共知,喜憂與同,隻能在擺正新聞工作者自已的位置才能進入民生狀態,也隻能進入民生狀態后才能真正感知得到。
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當然也必須保持正確的輿論引導。這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政治責任和價值所在。在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中,事物一定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包含著多個方面。在具體的民生狀態中,也包含著不同方面的認識和思想,正確的輿論導向十分重要,這也就是黨性不能直接、簡單等同或代替人民性的原因。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黨性和人民性必須經過民生狀態這個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中才能得以實現統一。把民生狀態更多地進入新聞內容中去,正是讓群眾在解決切身問題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受到組織,受到引導的過程。完全可以通過這一過程,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達成更廣泛、更高層次的統一。這樣,才能從輿論引導真正轉化為現實的良好輿論環境,凝聚精神,形成合力,不斷推動社會進步。
在這個角度上說,更多從民生狀態切入的新聞,也是媒體如何實現責任和價值的關鍵所在。人民性是基礎,黨性是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提高和凝聚,這二者統一的目的就是社會的進步、民生的提高。
三,深入“走、轉、改”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能否深入到群眾中去,與工作作風有關。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一個有效的載體,就是增加對民生狀態的關注,進入進去,自然就會激發出一定的責任感,產生出真正的血肉聯系。而長久脫離民生憂態,混跡於文山會海之中,周旋在官員名人之間,對群眾的感情自然就會淡化,對社會的責任自然就會麻木。這樣長此以往,就變成隻會在總結、會議講話稿上寫新聞,隻能拿官員名人作應付。這種新聞,群眾往往就會感到不知隔著幾招層皮,嚴重的還會造成“被代表” 、“被統計” 、“被綜合” 等現象,不僅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也會給黨和政府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更談不上為群眾做更好的服務。
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化“走、轉、改” ,才能把更多的普通群眾民生狀態進入到新聞節目中。關注普通群眾民生狀態,自然便會使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從採訪形式、職業理念、表現手法上產生改變,必須到基層,到現場,走進群眾中去,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採制新聞辦節目﹔也會使他們和普通群眾人站在一起,心連在一起,真切感受到群眾對黨和政府政策是怎樣理解、實踐的,也真切感受到群眾的需求和夢想,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真正暢通、有效的輿論橋梁。義
更多從民生狀態切入的新聞,也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歷史責任。歷史的足跡在那,一定是在民生的發展進步過程之中。比如,我們提小康目標,是個總的目標。在具體上,其實便是民生狀態的進步,體現在一個方面,一個事物,一個細節,同時也是個過程,從面對現實,發現差距,找出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得到改善和提高,這一步步,才是真實的進步,也是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具體落實的全過程。冷暖共知,喜憂與同,才能讓新聞工作者體會到自己也是全社會各行各業建設者中的一份子,以建設者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既要認清社會進步的本質和主流,又要正視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的問題,勇於擔當社會責任,切實維護社會公正,推動問題的解決,促進社會進步。
更多從民生狀態切入的新聞,往往超越解決一個具體的熱點問題。很多真善美,一些反映群眾真實需求的夢想,一些橫向的東西,也在這種生活細節中展示了出來。一個真實的民情、民心、民意,通過新聞表現出來,這為黨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制訂方針政策提供了形象、准確的一手材料,使之與輿論形成良好的良性互動。通過民生狀態更多地進入新聞,可以更多地感受到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和群眾需求的重合,也可以找到這二者在具體銜接上需進一步磨合、改進的地方。在落實方針政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新聞媒體這個平台,作用和價值也就顯現出來。群眾覺得關注的是自已的利益,解決的也是自已的問題,就會喜歡看喜歡聽。重合的多了,心也就齊了,努力方向更一致,這就形成輿論上的“正能量” 。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海市廣播電視台)
(責編:張婷)
新聞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