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23日06:57|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汶川縣委書記母親撿垃圾一事在輿論場引發不少爭議,外界對該報道的種種詮釋有些過於夸張和復雜。眾聲喧嘩的網絡世界裡,不理性、不冷靜地盲目發聲,隻會加劇輿論環境的泥沙俱下。 |
近日,汶川縣委書記母親撿垃圾一事在輿論場引發不少爭議。媒體報道稱,由於工作忙,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沒時間陪母親,老人為了打發寂寞,隻好隱瞞身份在兒子的“地盤”上天天撿破爛……隨后青理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看到新聞后,老媽媽有些生氣:“記者騙我說是游客”。老媽媽還坦言,兒子其實很孝順。
對該輿論事件做一個梳理,不難發現,對其的指摘與詮釋基本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或指責縣委書記“不孝”以致母親上街撿垃圾,感嘆老人“撿的不是垃圾,是寂寞”﹔或質疑該新聞反映出的書記勤勉廉潔隻不過是表面現象,甚至認為此事被有意放大,為官員“拍馬屁”。當然,也有不少正面的聲音:有網友說對此應該點個“贊”﹔還有網友說,這折射出的是民本情懷,讓我們為此致敬。
不同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外界在評價時或許都忽略了一個前提:在當事人看來,撿垃圾或許只是一件非常單純、平常的事,母子之間不具有什麼戲劇性沖突,也無意通過媒體將此事廣而告之。報道中有個細節提到,為了堅持自己的小愛好,母親與兒子天天“打游擊”——原來撿垃圾充其量只是老媽媽的一個“愛好”,而母子之間的撿垃圾爭辯,也不過是讓人頓生笑意的“打游擊”。從老人對報道播出后的不滿並重申兒子孝順,還能說明兩個問題:一則,外界對該報道的種種詮釋有些過於夸張和復雜了﹔二則,此種夸張直接干擾了老人的正常生活,讓她甚至“有些生氣”。
與其說過度詮釋是因為“縣委書記母親”這個標簽,倒不如說這更像是一種習慣性的質疑與發作。網絡的發展讓信息傳播更加快速、便捷,也為更多人發聲提供了相對自由的平台,這自然是種進步。但這種快捷與自由,是否也消磨了公眾去還原事件本源的耐心?面對不斷發生的輿論事件,不少公眾會慣性質疑,會猜測當事人的復雜動機,自以為是地“發掘”一些意義。但當“不一樣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公眾是否還會回頭進行再思考?眾聲喧嘩的網絡世界裡,不理性、不冷靜地盲目發聲,隻會加劇輿論環境的泥沙俱下。
其實,“縣委書記母親撿垃圾”不過是一則真實的中國故事。如果一定需要某個觀察的視角,筆者倒認為,此事從本質上折射出“老漂族”的難題。在這樣一個流動的時代,縣委書記的母親晚年離開老家投奔兒子,這和許多不得不離開家鄉、漂泊到子女身邊養老的父母一樣,盡管物質生活得到保障,但他們要面臨因漂泊異鄉產生的孤獨與不適應等問題,由此,才會出現“撿垃圾”等看似與身份不相符合的行為。如何為“老漂族”找尋一片精神慰藉之地,這才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最核心與攸關重要的事情。
(王聃,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責編:牛寧)
縣委書記,撿垃圾,質疑,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