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2月25日06:38|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是什麼支撐了集體化時代鄉村的美好一面,又是什麼導致了現代鄉村內在凝聚力的喪失?恐怕不僅是文化,還要談及制度。 |
日前,在“2014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四屆年會”上,馮侖、任志強等商界大佬圍爐漫談“我們的鄉愁”。他們將農地私有的時代,描繪成鄉紳樂善好施、溫情脈脈的時代,還試圖從地主經濟時代中找到制度基因以留住中國的鄉愁。但這其實只是富人階層對農地私有制度的美好想象,是被另一種意識形態洗腦而不自覺。
任志強們談出了在城市病、霧霾天中生活久了的市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但這可能並不是農民的鄉愁。我在農村調查時,一些老年人表達了對今天農村生活的不滿,以及對人民公社時代的懷念。他們說,那時生活雖然貧苦、不自由,但是,平等、有歸屬感、社會風氣好。即使是當時下放農村吃苦的知青,也對那種朴實、平等的關系有著美好的記憶。
今天我們談論鄉愁,可苦於找不到真正的鄉村。越來越多的農民住進高樓,人們之間相互疏遠,晚上各家圍坐電視機前和麻將桌旁。鄉村的人們沒有了精氣神,都想著往外奔。這樣的鄉村還能找回鄉愁嗎?是什麼支撐了集體化時代鄉村的美好一面,又是什麼導致了現代鄉村內在凝聚力的喪失?恐怕不僅是文化,還要談及制度。
任志強說,土地私有時代的鄉紳搞私塾和族田給村庄帶來了公共性,但這種方式實現公共利益的規模和深度決然比不上集體經濟時代:土地成為生產隊和大隊集體的“公田”,勞動產品分配首先要留足公積金和公益金,然后按照一定的人勞比例在社員中平均分配。就保有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興建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而言,那個時代的農村干部普遍算是鄉紳。今天家庭承包制給各家帶來致富機會,但同時村干部也沒有了來自公社社員的約束和來自國家的強有力監督,服務公益的熱情降低,他們已經很難稱得上鄉紳。少數可稱鄉紳的村干部的成就當然超過了人民公社時代,如華西村的吳仁寶,但這些村庄,多數也是保留了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正是土地的集體所有,為這些鄉紳的功業提供了最初的資源。
任志強們所推崇的宅基地私有化並不能夠留住鄉愁,恰恰是宅基地之外農地的集體所有和農業發展可以留住鄉愁。如果將宅基地完全私有,再加以自由流轉和不加限制地向銀行抵押,可能恰恰是在加速村中人的陌生化過程,消解村庄共同體。集體土地所有制下的集體農地,才是真正能留住鄉愁的土地制度的核心。因為隻有保持集體所有農地,並向承包者收取租金,才能確保村集體可以進行土地整理的財力和合法性。即使將來農地轉為非農,其收益也是歸集體成員均享。集體農地地租在集體成員間的分配,維持著集體成員的歸屬感。而村集體是遠比農地私有化論者設想的“大戶人家”要大得多的“地主”,它自然有動力來維持農地的可持續產出,也才能在土地流轉中著眼於農地長遠利用,既幫助承包農戶談出好的租金價格,也能保護土地的生態功能和村庄環境。農地集體所有不僅保護農民利益,而且可以使農業永續、收益歸村民均享,使得鄉村生態和人文可以真正持續。這樣的村庄才能承載起鄉愁,才能構筑起吸引外出者返鄉的舞台。
如果鄉村只是意味著單門獨院和青山綠水,大不了只是鄉間別墅,是少數有錢人自己就可以營造的私家田園生活。可是,沒有了鄉裡鄉親,沒有了守望相助,沒有了村庄公益,真正的鄉愁何以依附?農用土地的集體所有和長遠利用才是留住鄉愁的根本。今天,在怎樣發揮農地集體所有的優勢,確保農業有生機、農村有活力上,我們還有大量的事情可以做,但是,千萬別走到旁門左道上去。
(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宋勝男、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