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中原創投成渝書畫贛鄱旅游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7-30 06:4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今年4月,清華大學決定不再續聘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后,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畢業生、共計4萬余字的請願書,希望將這位“因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導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師留在教學崗位。作為學生公認的“好老師”,方艷華難得續聘的理由是清華大學“非升即走”的制度。由於9年未能提升職稱,按照規定不能得到續聘。
“非升即走”制度何來?《羊城晚報》總結得比較清楚:1993年,以清華北大為首的國內高校開始醞釀人事制度改革,試圖為高校引入一種流動、開放且具有活力的競爭與淘汰機制。1994年,清華出台規定,講師、副教授在規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
關於教師評價制度的討論久已有之。多年來,以論文數量和科研項目為主導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不斷受到批評。這次清華出現了“不續聘”,立即成為了輿論批評的靶子。
如《廣州日報》評論員直言:“清華此次完全符合政策規定的人事調整之所以引起圍觀,恰恰在於,制度未能按照設計初衷發揮篩選優質師資的作用,而是形成了教學人才的逆淘汰。”
《大河報》評論員用了《百年清華如何回望自己的歷史?》的大號標題,對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進行批評:“在所謂‘非升即走’的人才評判機制面前,傳統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概念分崩離析,判斷一名老師是否稱職的標准,不在於他們傳道授業的責任心,也不在於他們釋疑解惑的業務能力,而隻在於他們是否在一定期限內獲得了相應的職稱。……當論文數量成為社會衡量大學以及大學考評教師的重要依據的時候,大學內部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風的愈演愈烈可以預見。”作者還以並無大量論文卻獲得任教資格的陳寅恪為例,認為清華已經背離了當年的教學理念。
當然,輿論並非一邊倒。更多的媒體立場比較搖擺,認為盡管優秀教師不獲續聘看上去不妥,但“非升即走”的評價標准也難以一棍子打死。《新京報》用一個問句“大學老師是否稱職,什麼說了算”作為標題,顯示了其立場的糾結。作者安邦承認:“評價一個大學老師是否‘合格’究竟是以學生為本,還是以學術為本,這個看似不爭的話題,在實踐中卻常常讓大學的管理者頗費周章。”
《長沙晚報》同樣也以問句為標題,作者認為“非升即走”只是具體執行和標准出了問題:“按理說,是制度就該執行。可這些年,對於各個領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人們有一個共同看法,那就是相關部門制定的制度本身就存有缺陷,以至於在執行過程中難以產生績效。”與《新京報》不同,《長沙晚報》提出了更具建設性的意見:“高校首先要做好一個事情,那就是把教師崗位進行全面分類,對教學為主的是什麼樣的考核標准,對科研為重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評價標准,絕不能再搞‘一刀切’。”
《南方日報》則以《大學“非升即走”改革不應中斷》一文力挺“非升即走”制度:“的確,‘非升即走’制度不是完美的,一些教學優秀的教師因此可能不得不告別早已熟悉的校園。但從總體上看,‘非升即走’制度給予了年輕教師以壓力和動力,促使他們快速成長,提升學術能力,這也是早已在諸多國際一流大學實施已久的先進經驗。”作者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例稱,“非升即走”制度執行得非常嚴格,若當助理教授9年仍然未能獲聘為副教授,必須走人。因此,《南方日報》的落腳點是:“隻要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改革的設計是合理的,就應當頂住壓力,堅持推動,實現中國大學教育的鳳凰涅槃。”
可能是看到了《南方日報》的力挺,教育學者熊丙奇舉例國外情況進行了對比,表示對“非升即走”的不認可:“有人說,國外大學也對教師提出嚴格的學術研究要求,隻搞教學不搞科研在研究型大學是混不下去的,但國外大學對教師的管理和評價與我國存在諸多根本的不同。國外對大學教師的管理和考核由獨立運行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進行,看重的是教師的學術能力與貢獻,而不是看論文的數量和是否發表。”
熊丙奇認為:“如果不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大學就不會有清晰的辦學定位,而‘非升即走’將更加營造急功近利的大學學術氛圍。”但是,何為現代大學制度,又如何建立它呢?這恐怕是目前中國大學亟待探索的問題。如《南方日報》所言,改革方向確實是正確的﹔但如果不快些以去行政化的方式推進改革,就可能有更多的優秀教師難以獲得他們公正的評價。(文/邱天人)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