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5 08:4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寫下這一經典詩句的顧城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多年了。1993年10月8日,新西蘭激流島,詩人顧城重傷妻子謝燁,而后自殺,謝燁於數小時后不治身亡。而處在漩渦中的另外一個女主角—李英也一直被稱為“第三者”。之后,李英離開新西蘭,一直隱居在澳大利亞悉尼。近日,記者從旅居澳洲的詩人群中得知李英於1月8日在悉尼去世的消息。但他們稱,李英的丈夫、詩人劉湛秋並不願意讓外界得知此消息。(8月4日《成都商報》)
顧城成名於“朦朧詩”一般“朦朧”的1980年代。某種意義上說,詩人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梁小斌等人就是那個漸行漸遠的時代的象征符號:理想而又單純,激情但又不怎麼淡定,嫉惡如仇但也患得患失,開明中還帶著保守的印記……
正當美國人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等科技巨人開啟了高科技的新紀元的時候,八十年代也迎來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人又一次走出國門,開始全方位擁抱“外面的世界”。與此同時,最敏感的青年人也從“文革”的糾結中走出,彷徨於人生的“十字路口”。1980年5月,發行量超過200萬冊的《中國青年》雜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曉”的長信,首次提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倫理命題,最后感嘆:“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隨即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潘曉討論——人為什麼要活著”,就是這種彷徨的寫照。
在這種氛圍中,“朦朧詩”橫空出世,顧城、舒婷等詩人成了社會偶像。在那個還不知道“追星”為何物的年代,顧城、舒婷、北島可能已經享受到了“明星”級的待遇了。雖然詩人顧城最終走上了一條“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英兒”的不歸路,並在殺妻與自殺的歷史悲劇中結束了37歲的生命,但他的悲劇,就如同那個“朦朧詩”的年代一樣,至今讓人看不透徹,更叫人不甚唏噓。
顧城和謝燁在火車上邂逅,據說為追求謝燁,顧城趕到上海,天天躺在謝燁家門前木箱子裡。四年后的1983,這兩位“文藝青年”結婚,本該是“珠聯璧合”的美事,不巧在北京市作協在昌平舉辦的“新詩潮研討會”,顧城又結識北大中文系女學生“英兒”,由此寫下了那段“郎才女貌”的狗血劇情,最終因“英兒”和英國情人約翰離開激流島,顧城為此大受打擊,多次自殺未遂,最終釀成人間悲劇。
如今,隨著“英兒”在“知天命”的年紀因病辭世,三位當事人均已作古,把一段“三角戀”留在了中國文化史,同時也給多姿多彩的“八十年代”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任由后人去評說是非功過。
文/汪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