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5 06:54:25|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延伸閱讀】
2014-04-14 08:16:00
資料圖片:2013年2月14日,中國海監執法人員在137船對日方船隻進行執法取証。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 攝
參考消息網4月14日報道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12日刊登題為《中國人正在東海發出信號嗎?》一文,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副教授泰勒·弗拉維爾與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江憶恩。文章稱,日本與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爭端是東亞當今最不穩定的爆發點之一。在日本政府2012年將釣魚島“國有化”之后,中國開始動用海警在該海域開展常態化巡邏。這些巡邏加劇了中日關系的不和,因為該行為直接“挑戰”日本對釣魚島“主權”的主張以及“控制”。
文章稱,日本海上保安廳針對中方巡邏情況發布的記錄顯示,中國的行為模式自去年秋天以來出現了有意思的變化。中國的危機管理歷史和“高壓外交”顯示,現場的戰術行為提供了表明事態惡化或緩解的一個重要手段。
自2013年10月以來,中國在釣魚島海域巡邏的頻率大幅下降。去年10月,在3周多時間裡,中方未在釣魚島12海裡范圍內巡邏。此后(作者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4日),中方的巡邏頻率出現下降並維持在一個相當穩定的平均水平上。
幾種統計檢驗方法均支持作者的觀察結果——中國的行為已出現轉變。
如何解釋中方巡邏頻率自去年10月以來的這一轉變?文章稱,一種可能性是,去年有一系列重要的亞洲地區國際會議舉行,包括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亞峰會以及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國減少巡邏次數可能是為了在這些密集外交活動期間提升中國形象。
另一種可能性是,這種狀況隻不過是統計數據上的異常現象。然而,即便排除假期,釣魚島12海裡范圍內的巡邏頻率仍然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明顯下降。
第三種可能性是,中國正通過減少巡邏次數發出不使當前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意願。當然,中國並未放棄其主張,即便頻率下降的巡邏活動也能讓中國繼續挑戰日本的“主權主張”和“行政控制”。不過,巡邏次數下降以及巡邏的定期化減少了兩國船隻發生摩擦的潛在可能。正如中國問題分析人士和學者去年夏天出席的一場會議得出的結論:控制海上碰撞的可能性和風險非常“迫切”。
文章稱,中國行為的轉變可能存在很多解釋。但是,自去年10月以來的這種相對穩定的巡邏模式可以作為衡量日本所發出信號的效果的標准。要是來自日本的合作性信號使得中方在釣魚島12海裡范圍內的巡邏次數進一步減少,或者日方的非合作性信號導致中方巡邏次數增加,這將顯示中國對日本所發信號的敏感度。如果日本承認“主權”存在爭議使得中國的活動強度降低,則這與中國當前顯而易見的談判姿態一致。另一方面,如果日本發出合作性信號后中方巡邏行為未出現變化,則這將表明中國的談判姿態實際上是欺騙性的,中國擱置島嶼爭議的意圖不誠懇。無論是哪一種情形,每日或每周繼續觀察這些數據仍可能提供有關中國談判意圖的重要信息。
釣魚島問題,美國國務卿,美國國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