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歐陽潔:風險自擔,理財別再盲目

2014-08-18 09:10:58|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打破剛性兌付,既是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要求,也是對投資者的保護。這就需要投資人清楚地了解資金的投資標的、投資方向和變化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方寸不亂,但前提是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更透明,投資收益更清晰,能真正反映市場風險和產品價值

  最近,朋友小林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了,資金“回籠”后,小林還想再找一款產品接著投資。然而,在銀行的理財產品目錄中翻來翻去,他卻發現沒幾個產品可選。因為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不但比幾個月前低了不少,而且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也不像以往那樣標明預期收益率。這意味著,投資者要承受的風險增大了。

  在大多數人看來,理財產品更像高收益的存款,多數情況下,不但本金有保障,獲得的預期收益率也八九不離十,因此不少低風險投資人幾乎將全部存款都買了銀行理財產品,穩獲本金和收益。如今,這種狀況正在發生改變,近期銀監會出台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時,不能提供含有剛性兌付的產品介紹。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理財產品到期后,如果投資出現風險,難以達到預期收益率,甚至本金難保時,發行機構以自有資金保証投資者能獲得本金和收益。換言之,打破剛性兌付,就是打破投資者對理財產品“高收益、零風險”的預期,意味著未來投資未必能旱澇保收,一旦投資失利可能血本無歸,對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了。

  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環境趨緊,市場上的違約事件逐漸增多,有關打破剛性兌付的說法不絕於耳。不少人認為,原來的剛性兌付抬高了市場上無風險資產的利率水平,影響利率市場化定價基礎,隻有打破無風險資產的高收益,才能讓資產價格真正反映風險和收益。

  然而,也有人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剛性兌付,就是減少了對投資者的保護,特別是削弱了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承諾預期收益率,人們不禁要問:這還適合普通投資者嗎?

  實際上,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打破剛性兌付,既是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要求,也是對投資者的保護。打破剛性兌付的出發點是讓投資人風險自擔,能自己識別風險和把控風險,最終承擔風險。既然如此,投資人首先要能清楚地了解到資金的投資標的、投資方向和變化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不為所亂。而此前銀行理財產品飽受詬病的一點就是產品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不充分,以致投資人從購買產品起,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資金投向,又何以要求他們風險自擔?這才形成了投資人對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預期。因此打破剛性兌付的前提,是產品信息披露更透明,投資方向更明確,而這一點正是對投資人最大的保護,讓理財產品走出“迷霧”。

  投資人自擔風險后,銀行能疏導更多的風險,但並不意味著銀行不用對投資者負責,或是風險管理能力可以降低,而是要求銀行更加重視風險。正如小林看到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正逐步改變過去封閉式運作方式,而是越來越注重結構化理財產品、淨值型理財產品,定期披露淨值,投資者對投資收益一目了然,對銀行的理財產品設計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也更清楚。更為透明的投資環境,對銀行是一種激勵,也是對投資者的更好保護。

  打破剛性兌付,是銀行理財產品回歸資產管理本質定位的必經之路。讓投資收益更明晰,能真正反映市場風險和產品價值,也讓投資者逐步走向成熟,樹立風險自擔的觀念,是銀行理財產品未來發展的方向。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風險自擔 銀行理財產品 風險承受 風險投資人 自擔風險 觀潮 預期收益率 本金 迷霧 信息披露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媒體:中央巡視與專項追逃內外聯動反腐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吉林篇(高清)

閻錫山在山西的最后時光(組圖)

評論|咨詢|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