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1 14:24:06|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西方列強欺凌。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前赴后繼的頑強斗爭,但直到抗日戰爭以前,均遭失敗。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反抗外來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毛澤東同志指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中國抗戰不僅是為中國而戰,也是為世界所有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而戰。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反法西斯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據統計,1938年10月,日本陸軍總兵力為34個師團,其中朝鮮1個、中國32個,日本本土僅1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總兵力的94%投入了中國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總兵力為51個師團,其中日本本土4個、朝鮮2個、中國35個、東南亞10個,也就是說,日本陸軍近70%的兵力在中國戰場作戰。1943年初,日本陸軍在中國戰場為66萬人,太平洋戰場為48萬人,陸軍主要兵力仍在中國作戰。戰爭結束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為83萬余人,在中國戰場的陸軍總兵力近105萬人(不含中國軍隊在緬甸抗擊的日軍),中國戰場的日軍仍多於太平洋戰場。
可見,從“七七”事變到二戰結束,中國戰場始終抗擊著日本陸軍的主力,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反法西斯大國。1945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裡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鑒於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與貢獻,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國進入了與美英蘇共同領銜簽字的四大國之列,其他國家則按英文字母順序簽字。這標志著中國在那時就是公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
中國抗戰打破了日本侵華戰略計劃,使日本陷入中國持久戰而不能自拔
“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採用速戰速決戰略,企圖通過一場有限的戰爭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佔領和控制整個中國。在開戰之初,日本法西斯狂妄地宣稱,隻要出動3到4個師團的兵力中國就會屈服。但中國的頑強抵抗迫使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和海軍部分兵力投入中國戰場,從而把有限戰爭變成中日全面戰爭。
1938年武漢淪陷標志著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企圖借軍事勝利誘降、迫降蔣介石政府,結束中日戰爭。在日本強大的政治攻勢下,1938年12月,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叛逃降日。但汪精衛集團降日不僅沒有動搖中國的抗戰決心,而且遭到國共兩黨和全國人民的嚴厲聲討,激發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1940年,日本加強了在中國戰場的作戰,對重慶等地進行大規模轟炸,開展迫降蔣介石政府的“桐工作”。但全國抗戰形勢特別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1940年8月發動的百團大戰,顯示了中華民族抗戰到底的決心,打擊了投降暗流。國際上,美英等國也加強了援華制日措施,堅定了蔣介石政府的抗戰決心,使日本“桐工作”徹底破產。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1941—1942年,侵華日軍對敵后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蕩”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蕩”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后,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中國抗戰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美英對日本侵華長期採取綏靖政策。“七七”事變爆發時,美英等國認為中國很快就要變成第二個埃塞俄比亞,不願因支持中國而同日本對抗。但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以實際行動抵制了美英的綏靖政策,使遠東慕尼黑陰謀破產,同時也促使美英拋棄綏靖政策,轉向支持中國抗戰的立場。
中國抗戰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自“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前長達10年的時間裡,中國在東方始終是孤軍抗戰,迫切需要建立國際反日同盟。中國積極開展戰時外交,爭取蘇、美、英等國的經濟援助和物資支持,加強同這些大國的聯系,以推動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倡導者和支持者,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1940年德國擊潰英法聯軍佔領法國、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等關鍵節點上,都表示全力支持遭受侵略國家的反侵略戰爭,呼吁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共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中國又積極致力於聯盟各國間關系的協調和團結,為維護和鞏固反法西斯聯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抗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有力支援蘇聯衛國戰爭
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的重要內容,目標是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日本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中國。日本進攻蘇聯主要靠陸軍,但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由於中國的頑強抗擊,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投入中國戰場,將用於對蘇作戰的兵力投入對華作戰,因而無法將北進政策提上日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為日本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日本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無力北進。1942年12月,蘇德兩軍在斯大林格勒激戰之際,德國吁請日本在遠東對蘇開戰,但日本仍因無法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而拒絕了德國的請求。此后,德國還多次請求日本對蘇作戰,日本同樣不得不拒絕,從而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面作戰,能夠集中力量抵抗和打擊德國法西斯,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南進戰略,有力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
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從世界戰略的角度而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也是為了奪取南進的基地,但直到德波戰爭爆發,日本遲遲不能實施南進戰略,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對日本的牽制。1940年5、6月,德國擊敗英法聯軍,繼而法國投降,英國岌岌可危,為日本提供了南進千載一遇的機會。7月26日,日本內閣決定將南進戰略提上日程,但遲遲不能付諸實施,其最大的后顧之憂正是中國的抗戰。太平洋戰爭期間,中國給予了美國強有力的支持。1943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轉入戰略防御,急需大量陸軍,但陸軍主力卻深陷中國戰場。正是由於中國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美軍才能順利地在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作戰。
中國為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重要貢獻
在戰時,美英蘇中四大國首腦為盡快打敗法西斯、協商戰后安排和重建戰后國際秩序,相繼召開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中國雖然隻參加了開羅會議,但四個會議公告的發表都有中國參與或征得中國同意。戰時盟國一系列重要會議所作出的決定、決議和發表的公告,奠定了戰后國際秩序重建的基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其中都有中國的貢獻。
中國參加了聯合國籌劃、籌備和成立的全過程。1944年8至10月,在美國華盛頓郊區敦巴頓橡膠園召開了由美英蘇中四國共同主持的聯合國籌備會議,勾畫出未來聯合國的藍圖。也是由美英蘇中四大國共同邀請,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大會,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團團長輪流擔任會議主席。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是二戰后維護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國際組織,中國自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綜上所述,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上最早舉起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大旗,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概言之,中國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院長)
1941年 豫湘桂戰役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世界戰略 中國參與 兵力 七七 地位與貢獻 勝利 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