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9 09:38:13|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剛到英國時,我覺得英國有很多生活細節——從藥瓶蓋的設計到道路設施建設——都有對於弱勢群體安全的考量,讓人覺得周到體貼,不禁暗自贊嘆。但在英國住的時間長了,英國人的“謹慎”偶爾也會讓人覺得小抓狂。比如在讀博士期間,我准備回國調研,但學校出於對每一個學生科研安全的負責,就算是回到比倫敦還要熟悉的老家,也要填寫十幾頁密密麻麻的風險評估表格備案,不然學校可不同意調研者出發哦。再比如聖誕節,我把學生寄來的賀卡貼到辦公室門上,卻讓校園物業莫名緊張,他們急急來找我說,按當地規定,未經塑膜的紙張貼在公共樓道裡可是火災隱患吶!
經歷這許多小題大做之后,我偶爾懷疑這可能源於某種深層次的文化差異。當我讀到英國新出版的《以安全之名》,才發現原來英國人也有對這些規矩無語的時候,小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這本由社會活動家Brown和記者Hanlon合著的書裡收錄和批評了諸多出發點雖好,但現實中卻讓人啼笑皆非的管理措施,比如家長不能在孩子的球賽訓練中給自己的小孩拍照留念,為的是保護其他兒童的肖像權﹔比如一個成人不能同時帶兩名兒童去游泳,不能將自行車停放在政府機構周邊,不能“無照”參與當地小學的閱讀活動﹔再比如兩位作者都喜歡吃肉餅略微夾生的漢堡,而他們外出就餐時,這個小要求卻被餐館以安全之名屢屢拒絕。莫名的責任意識已經直接干擾到自己午餐的選擇了,Brown和Hanlon不由發問,我們是不是憂慮得有點過了?
這個質疑立刻引發社會反響。不過作者可不是反對小心謹慎,其實書中還列出不少需要加強安全管理的事項,但作者提出應像循証醫學一樣,用實際情況和理性分析來做出合理的風險規避。不然,非理性的過慮有如多米諾效應,不僅會限制生活,而且會遮蔽真正危險的情況。比如去年英國《每日郵報》調查發現,居然一半以上的英國家長因為擔心交通、疾病及治安等問題,不願讓孩子單獨外出玩耍。而這種呵護效果如何呢?別看孩童室外磕碰的數量大幅下降,但整體體質下降了,電子產品導致的傷害上升了。
雖然這些都是英國人的自我反思,但我覺得這倒是也值得給國內的學生與家長提個醒。現在國內不也是因為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而出現了習慣呆在家裡不出門的“宅娃”一族。但當“外面的世界很危險”這個論點被過度灌輸后,反而容易使青少年對與他人的交流,漸生抵觸,難以適應新環境。記得兩年前,南京的小學引入了沒有身體沖撞的“觸摸式橄欖球”,但僅僅“橄欖球”這個名字就足以引起家長的各種擔憂乃至排斥,當時媒體上還有過關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不是比橄欖球更“暴力”的爭論。我想說的是,外面的世界依舊很精彩,但如何理性地看待外面世界的風雨,還真是個值得好好思量的問題。
家長 橄欖球 外面的世界 暴力 學生 Hanlon 以安全之名 理性分析 每日郵報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