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0 15:27:07|來源:環球網|字號:
2014年9月,筆者應環球網和韓國外交部的邀請,赴韓國進行了參觀訪問。其中,在釜山期間游覽的甘川洞文化村,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甘川洞文化村那些獨具特色的建筑風貌,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它的形成和發展方式。按照中國的分類,這個所謂的文化村前身不過就是一個自然發展起來的城中村,或者稱為棚戶區也可以的。它面積很小,隻有0.62平方公裡,但是人口最多的時候,居住著3萬人。韓國選擇的方法是就地改造,注入文化和藝術元素,把它打造成了一個富有小資氣質和文化氛圍的著名觀光和文化創意區。這樣的成功案例,對中國的城中村改造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國的城中村改造是城鎮化進程中面對的重要問題,現在政府和學者想盡辦法從土地政策改革、引入社會資本等角度不斷突破,希望破解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資金難題。那麼,通過韓國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城中村改造的問題?除了資金障礙,我們更需要一些改造城中村的新思維。
首先,要轉變城鎮化就是“大拆大建”的固化思維。我們說現在中國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那麼無論是拆房子還是蓋新房子,不過是讓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好的一種手段。我們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可以向韓國的甘川洞文化村學習,根據其自身特色,通過改造改建的方式,用更低的成本打造一個低碳環保、生態宜居,富有特色產業,保留之前文化傳承的民居群落。這樣的建設思路不但沒有妨礙當地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效防止了現在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現象。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充分保留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才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其次,這樣的建設方式,要求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先來看一組數據,在過去的2013年裡,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入699.22億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39072.99億元、國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259.67億元。而當年的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決算數也不過是69011.16億元。可見,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進程這種“大拆大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背后的土地財政的驅動。我們現在需要一場深刻的財稅體系變革,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做到責權相配。同時,在地方政府收入方面,要進一步拓寬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在支出方面,要放開民間資本進入更多地公共領域,以減輕政府的支出壓力。這樣,從稅制改革,地方政府收支格局調整等多方面入手,讓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畢竟,隻有政府“吃得飽飯”,它才更有底氣對現行的城中村改造方式說不,而去更多的關心城市特色文化的保留和傳承。
離開甘川洞文化村已經多日了,那裡的獨具特色的美景在筆者腦中依舊鮮明。但更重要的是,韓國的城鎮化過程確實能夠為中國正在快速進行的城鎮化建設提供一些有意義的經驗,它能促使我們從不同角度檢視自己正在走的道路,結合國情,取長補短,必會讓中國的城鎮化之路越走越好。(易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