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國十條聚焦小微企業融資難 評論稱應完善個人信用體系

2014-10-10 10:27:15|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字號:

  2014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又稱“國十條”,再一次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聚焦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方面。

  金融機構的核心是經營風險,如何合理判斷風險,關鍵是對信息的准確獲知,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影響融資服務的重要因素。金融機構投入大量人力和技術手段獲取信息將會增加投入成本,而不准確的信息反過來又會帶來后期的貸款風險。所以,准確、合理地取得信息,對於金融機構資金投向選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獲知准確信息?金融機構除了通過現場調查、交叉驗証、資訊信息收集等措施外,作為連接借貸雙方橋梁的具有公信力作用的個人信用信息平台就顯得尤為重要。

  影響我國個人信用 體系建設的三點因素

  我國個人信用評估體系的建立起步較晚,2000年7月1日上海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專業性個人征信機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並正式開通了個人信用聯合征信服務系統。

  200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成功,實現了在15家商業銀行的7個城市的聯網查詢。從2013年3月起,我國公民陸續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本人的個人信用信息記錄,個人信用信息的使用逐步得到普及和擴大,使用范圍和領域也在不斷拓寬。

  目前,我國個人信用信息平台基本能夠覆蓋自然人的年齡、住址、職業、崗位、貸款經歷、不良記錄等內容。相較於國外成熟的個人信用體系建設而言,我國仍然還存在一些差距,包括城鄉區別導致數據針對性不強,個人信用,失信懲處措施不夠等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資金投放。

  一是信用文化認識度尚需提高。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無信不立”、“信用無價”的文化傳統,但在現階段的經濟活動中,有些企業和個人為了追逐利潤,不指望依靠信用長久生存,而為了謀利進行欺詐。輿論和社會各界還需要加大違約、失信行為的揭露和懲處,提高社會各界對信用文化的認知度和重視度。

  二是信用信息內容不夠全面。信用的表現在方方面面,而當前信用的記錄卻很分散,缺乏機構對各類信用記錄的有效整合。分散的記錄既增加了統計成本,更削弱了信用記錄的價值。不全面的信息無法准確判斷個人和企業,自然對用信機構而言意義不大,也會造成個人的漠視和忽略。

  三是信用報告的實際運用不充分。各家金融機構在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已把個人信用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更多作為客戶准入篩選標准,但還未全面建立信用評分與貸款之間的直接判斷機制。

  加強個人信用 體系建設的四點建議

  完善的個人信用信息平台,對於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降低金融機構獲取有效信息的工作投入量﹔另一方面可減少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同時對失信行為予以懲處,既有助於小微企業獲得融資資金,又能降低了銀行風險損失,進而還有助於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形成良好秩序和誠信環境,真正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

  一是適當區分城鄉信息類型。目前在個人信用信息登記中,並未有效區分城鄉居民,然而,由於我國城鄉居民經濟活動區別較大,統一的信息登記對於農村居民相對不利。

  比如對於職業信息、居住信息、經營信息等內容完全不適用農村及城鎮居民,而其特點突出的土地信息、社會保障信息、政府補貼信息、繳納費用等信息卻沒有體現,同時,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也導致信息的時滯性和錯誤率比較突出,不能有效反映真實經濟活動情況。

  同時,由於金融活動較少,農村居民對信用的意識不足,沒有意識到貸款期限的硬約束,普遍認為隻要能還,早點晚點沒關系,這都是因為不注意或沒養成信用習慣導致的。相同的城鄉個人信用信息統計標准,必然對金融活動相對缺失的農村地區帶來不利影響,這使得本身就缺乏融資支持的農村地區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對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體,要綜合考慮其歷史因素、金融投入、居民認識程度、傳統文化影響等因素,適當加以區分,逐步拉平標准,這樣既有利於金融支持三農的力度,也有利於培養農村居民信用意識的提高,對於扶持鄉鎮區域小微企業的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逐步增加軟性信息內容。大企業往往機制規范,信息公開透明,獲取信息的難度較低,真實性較高,而小微企業由於其財務專業不強、管理經驗不足,往往忽略對信息的整理和統計。

  為此,一方面要強調小微企業規范經營,另一方面也應通過軟性信息的分析,彌補規范財務等信息的不足,進一步把握企業經營發展的實際。

  譬如在英國個人信用體系中,包括水費、電費、通訊費等都有統計記錄,在法國甚至交通逃票記錄都會予以登記。這些信息看似與經營實際無關,但對於綜合判斷企業主誠信守則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通常來說,小微企業主個人對企業經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准確地判斷和識別“人”的風險,將是控制和減少小微企業融資風險的關鍵。

  如何把握“人”的情況,除了從掌控企業中的經營和財務數據能夠反映外,更重要的還是應該不斷擴大范圍,逐步拓展到包括商務合作的履約能力、社會公益的參與情況、商業信譽情況等“軟信息”,這些信息如果能在公共平台加以體現,對於金融機構融資成本的投入和風險的防范將能夠起到積極的效果。

  三是加強各類平台信息整合。在我國,跟信用有關的信息散落在各個不同機構,包括金融、稅務、法院、交通、工商、公安等單位都有信息登記平台。但目前這些信息缺乏關聯性和有效整合,信息使用效率不足。

  同時,遍布不同渠道的信息又易導致時滯,信息的准確度難以把握,往往公信力不足,導致金融機構很難據此判斷企業的誠信情況。

  因此我們需要建立統一、公開、權威、透明的公用信息,不斷整合分布於不同機構間的信用信息,形成有影響力、有制約力的個人信息統計平台。

  首先要從法制上予以明確、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其次要建立一定范圍的強制信息征詢機制,保障信息的有效獲取﹔最后要建立信息管理的商業運作模式,保障信息的銷售和維護運營。

  四是建立失信行為懲處機制。在信用環境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失信懲戒機制也未能全面建立,失信行為得不到懲戒,守信行為也不能得到激勵。我們要建立對失信者懲戒的法律依據﹔要加強失信行為在社會的傳播力度和范圍,之前對外公開不誠信者的“老賴”名單,並限制其乘坐航空公司商務艙的做法就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擴大﹔要積極引導對個人信用信息的使用,逐步拓寬個人信用信息使用的覆蓋面。在懲處失信行為的同時,也要加大對守信行為支持、鼓勵和宣傳,形成重信用、守信用、愛信用的氛圍。

  信用是交易的核心,交易是經濟的基礎,隻有完善個人信用信息平台,增大企業主違約和失信的成本,提高企業主履約和守信的收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形成銀企間更加良性的互動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同業部)

微笑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小微 個人信用信息 企業融資難 軟信息 個人信用體系 信用文化 融資成本 信用報告 信用意識 個人征信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全國多地遇“霾”觸響警報(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公開(高清)

圖片故事:家在南疆 瓜果飄香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