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1 10:33:03|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德國通過再工業化等舉措應對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這說明,中德是地地道道的改革伙伴。 |
俗話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中國最大的內政就是發展,就是改革開放。如今,在對歐外交中這一說法得到鮮明的體現。
可以說,中國對歐外交的邏輯,就像某廣告詞說的那樣——由內而外。這一點,中國對德外交中表現更突出。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唯一第二次訪問的國家就是德國,傳遞出的信號值得深思。在此次訪問中,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雙方政府共有26位部長參與,簽署181億美元協定。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輪磋商達成《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不少德國媒體為兩國關系點贊,稱中德展示了和諧的雙邊關系,甚至被稱為“夢想情侶”。
筆者認為,新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概括起來有“三新”:
首先是新形式。中國主張建立新型國際關系,尤其是新型大國關系,繼中俄、中美之后,在中德關系中,得到了新體現。中德政府磋商的廣度和深度,在大國關系中隻有中俄、中美可以媲美。此輪中德兩國政府26位部長參加磋商,就經貿、投資、工業、農業、科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全面展開務實合作、政策協調,其背景就是兩國的內政需要: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德國通過再工業化等舉措應對歐元區債務危機影響,這說明,中德是地地道道的改革伙伴。
其次是新動力。此次中德政府磋商的最大亮點是致力於重點發展互利的創新伙伴關系,使得合作創新成為中德合作的新動力。而創新是全面的,包括工業、科技、農業、教育、環保、城鎮化、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創新合作﹔同時,創新也是合作型的,單獨搞創新、單一創新都難以解決兩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應對全球性挑戰。在目前的國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從量向質升級,發展模式朝向集約型、可持續性方向調整﹔德國則抓住了中國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機遇,推廣其經濟競爭的比較優勢——創新發展,大力推進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業與中國合作,推動各自產業技術升級。
另外,還突出了中德合作的新潛能。李克強總理提出,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充分挖掘中歐國際貨運班列潛力,拓寬陸上貿易走廊。這就將中德合作賦予了洲際合作的嶄新高度。目前,中國要轉移過剩產能、推動基礎設施走出,拓展出口市場,規避以光伏案為代表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糾纏中歐經貿合作,就得通過互聯互通拓展中德合作的溢出效應,深挖投資、技術合作潛力,管理競爭、增進互補,促進中德合作繼續高歌猛進。
總之,中德外交的新形式、新動力、新潛能,都是由各種國內發展需要推動的,也體現出兩國對世界經濟增長、歐亞大陸合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擔當。以合作創新為引領,以基礎設施外交、互聯互通外交、“一路一帶”外交為主軸,我們對中德合作以及中歐合作的未來充滿信心。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