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 08:49: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據媒體報道,中央機關各部門已開始制定公車改革方案,年底前中央機關全面完成改革。根據方案規定,司局級每人每月可獲1300元公務交通補貼,處級800元,科級500元。國管局知情人士透露,財政不會重新撥款,而是把部門每年三公經費中的公車費用挪用到此處。(10月14日 《中國經濟周刊》)
毫無疑問,“財政不會重新為車改撥款”遭質疑,一方面是公眾擔心公務員吃“雙份套餐”---既享受車改后的公務交通補貼,又沒掐去車改前的交通補助。到最后,造成公務員得利,而車改效果打折。另一方面擔憂監管“致盲”。將公務交通補貼“隱”在舊的三公經費裡,補貼多少、以什麼標准補貼、是不是存在“虛胖”、“跑冒滴漏”等現象,監管可能觸及不到。
客觀的說,公眾的擔心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而言,有比“財政不會重新為車改撥款”更靠譜的車改“方向盤”麼?首先,財政不撥款是車改的“催化劑”。車改說到底,就是管住特權的輪子,必然是阻力重重。不重新撥款,就斷了陽奉陰違的后路。試想,相關單位要是搞“偽車改”,到時“新車補”必然發不出來,這樣的偽改革豈不一目了然?因此,財政不撥款,相關單位才有車改壓力。
其次,財政不撥款,有利於判斷改革成果。車改的效果,怎麼判定?無非是縱向對比,車改后較之前節省多少公帑。可問題是,公車費用一直裝在三公經費的盤子裡。而且,車改后機要、應急用車,依然會產生公車費用。倘若單獨列支,公車費用攤到三公、財政開支兩個盤子裡,如何判斷各單位車改成果?而且車改賬單混亂,隻能幫助“不想改”的單位渾水摸魚。
再者,沒有固化於制,有利於車改調整微調。車改方案公布以來,司局級1300元/月,處級800元/月的補貼是高了,還是不足,各方各持己見。但是到底以什麼標准補貼最合理,隻有運行一段時間才能給出合理答案。“新車補”沒有固化於財政制度,既有利於維護財政制度的嚴肅性,也有給將來進行適當調整留下了空間。
當然,群眾對車改前的補助照拿,監管“失明”的擔憂,也必須顧及。因此有關方面,必須要做兩件事。一是新車補施行后,要掐掉原來的交通補貼。二是加強監管。車補“隱”到三公中,監管不能失明。各單位的車改“路線圖”“成果表”必須及時公布,使之一直在群眾的監督之內,以公開換支持。(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