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 06:51: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截至10月9日,全國已有21個省份發布了2014年企業工資指導線。調整指導線的地區數量超過去年,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政府建議工資增幅平均為12.4%,有所回調。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工資標准”、“集體協商”,總有些“市場派”感覺不爽,喊話稱最低工資標准“反市場”,是政府的“不當干預”。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工資那些事兒,且聽評論員娓娓道來。
最低工資,不反市場規律
其實,設定最低工資標准,並且逐步上調,是市場經濟體的通例。比如,在台灣地區,今年8月宣布將最低月薪調漲為20008新台幣(約合4000元人民幣),最低時薪調漲為120新台幣(約合24元人民幣),近年來共5次調高最低工資。肚子裡有點洋墨水,言必稱希臘的經濟學家們,怎麼忘了這茬?
強制性搞最低工資,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避免兩極分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是市場經濟繞不過的缺陷。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2013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3,遠超國際警戒線,更遠超不少資本主義國家。連西方國家都不敢忽視的勞工權益,到了社會主義國家,怎麼反倒成了絆腳石?
貧富分化,不僅是個道德問題,更是觸發經濟危機的導火索。馬克思在描述經濟危機時,形象地指出,“市場比生產擴大得慢”,資本“是以擴大了的規模把自己再生產出來,不是畫一個圓圈,而是畫一個螺旋形”。說白了,工人的工資直接決定消費、決定市場,被企業家拿走的那份越多,市場的購買力越低,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就此種下了泡沫。
而這一切,市場不會自動校正。
均衡貧富,更利市場運行
正因此,中國政府宏觀調控,關鍵一條就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因為,隻有工資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最底層收入的增進,才能帶動全社會消費的提升,進而拉動企業生產開足馬力,帶動中國經濟走出低谷。
所以,有遠見的企業家,千萬別把最低工資標准當成本、當負擔。想想看,你生產出來面包、啤酒,手機、汽車,如果沒人買,企業靠什麼過活?如果不給工人工資合理增進,大家又拿什麼來買?終究不能所有人都玩奢侈品、房地產的游戲吧!換個角度來看,“買賣暢通”是收益、更是福分。
現實中,執行難,不止最低工資,還有女職工的產假,帶薪休假。這從在商言商的角度,多少可以理解。但是,一方面,這些社會普遍福利,事實上都起著促進消費、拉動生產的作用﹔另一方面,之所以大多通過法律的面貌呈現,也是擔心個人的私心,妨礙社會的公益、市場的平穩運行。
其實,最低工資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建國初年。65年前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其中的第三十二條,明確提出勞資兩利的原則,要求“人民政府應按照各地各業情況規定最低工資”。看到了吧,最低工資屬於共和國的立國之本,萬萬不可小覷。
相信市場,但別迷信市場
反對最低工資的人,不隻認為平添了企業成本,還覺得這違背了市場的契約自由。這種自由,本身就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資本雇佣勞動,天然處於優勢的地位。法治的設定、政府的干預,本質上是將不公平的天平拉回原位。再比如,激烈討論過的“自帶酒水”、“霸王條款”,基本同理——相信市場的偉力,相信它的決定性作用,但是,這不意味著可以盲目迷信,走向商品拜物教的另一極端。
否則,簡政放權到了極端,契約平等到了極限,美國、歐洲為何仍然走不出金融危機的霧霾?政府該管的事情,不能大撒把。這個道理,不只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矯正,往深了說,還是一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夢,說到底,是個共同富裕的夢。夢的實現,離不開居民收入翻番的有力支撐。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差距過大,同樣也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的財富總量增長了GDP的大蛋糕(增長了156倍),大致分三塊:一塊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了114倍),一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8倍),而剩下的一塊就是資本的收入——不用太復雜的計算,誰跑得快,誰跑得慢,一目了然吧?(文/周人杰)
(本文為“金台二號”獨家授權海外網發表,如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海外網”)
關於經濟走勢、時政局勢及其它熱點話題,金台二號還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