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商志曉: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進步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論述

2014-10-16 10:55:39|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習近平同志關於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的本質特征與發展趨勢,系統論述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和未來走向,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重要思想,對我們認識和增強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進中華文明發展進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在遠古時代,早期文明僅在相對狹窄的范圍內緩慢前行。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出現,文明之間開始有了交流、比較和借鑒。當歷史之船駛入“世界歷史”的廣闊海洋后,文明的交流、比較、借鑒就成為一種常態,成為一種必然和必須。也隻有在不斷交流、比較、借鑒中,文明才被注入生機、賦予活力。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隻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

  文明交流互鑒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文明的交流互鑒是文明諸要素在時空維度上的互動,是各種文明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過程。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是主題,合作與進步是主流,文明自身的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特征,使得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愈加迫切、日益頻繁。各國人民借交流而增進理解、依互鑒而深化友誼。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秉承“和而不同,同而不化”的理念,踐行“求同存異、攜手共進”的交往原則,在平等的基礎上承認差異、尊重多元,在相互尊重的氛圍裡強化共識、共同進步,架起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友好往來、和平共處、共筑和諧的橋梁。在交流互鑒中,人民獲得了恆久信任和深厚友誼,文明則躍動著鮮活生命和蓬勃生機。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作為“歷史的主要驅動輪”,文明交流互鑒使各種文明創造的豐碩物質成果和寶貴精神財富不再被封閉在狹窄的區域和人群中,而能夠為全人類所共享,由此拉近了人類之間的距離。中華文明在“西漸”中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如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加速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火藥則成為西歐市民階層摧毀封建堡壘的有力武器,指南針引領歐洲航海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開拓。同樣,獨具特色與發展譜系的西方文明,則高揚科學與理性旗幟,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為我們帶來新的思維和科學技術文化。文明在交流借鑒中不斷吸收、融合各方精華,提升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推動生產力波瀾壯闊地發展。

  文明交流互鑒是維系世界和平的紐帶。世界和平的維系,和諧世界的構建,不是在文明的沖突碰撞中,而是在文明的交流互鑒裡。各國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能夠不斷深化對其他文明的理性認知,領略其他文明的魅力與特長,以寬廣胸懷和開放姿態汲取其他文明的優點與長處,結合自身特點,開創文明發展之路。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鑒中也會開闊視野,不斷增強對自身文明的自豪感與對其他文明的認同感,進而努力減少摩擦與沖突,增進彼此間的理解信任,從而深化共識、團結合作,共同應對世界難題,維護世界和平。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增進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態度

  文明如何進行交流互鑒呢?習近平同志從諸多方面予以了闡發。面對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間既有交流又有沖突、既有合作又有對抗、既有包容又有排斥的現實,習近平同志強調不同文明既要保持獨立風格和特點,更要彼此學習和交流借鑒。我們不能因交流互鑒而忽略差異甚至沖突,更不能因差異甚至碰撞就放棄交流互鑒。當今時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主流,隻要我們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沖突”,實現“文明和諧”﹔就可以使不同文明並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合力。為此,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原則。

  文明是多彩的,各種文明都具有獨特價值。人類自步入文明時代始,不同的文化土壤就培育出五彩絢麗的文明之花。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意蘊,每一種文明形態都有其存在價值。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則從傳統農業社會躍遷升華,引發了社會價值、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以至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催生了現代文明的發展。習近平同志援引《左傳》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這段話,說明酸、甜、苦、辣、咸並存,烹調才能五味俱全。文明也是如此。每一種文明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澱,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明是平等的,各種文明都值得尊重。文明存在差異,卻無優劣之分﹔文明各有特色,卻無高低之別。要實現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平等與尊重是關鍵。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鑒不能以獨尊或貶損某種文明為前提,必須去除自以為是、傲慢自大與閉目塞聽。如果看不到其他文明的長處,不正視自己文明的不足,最終隻會導致自身的封閉與孤立,甚至受到歷史懲罰而被歷史淘汰。隻有放棄傲慢與偏見,以平等謙遜、虛懷若谷的心態對待各種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自身的發展與進步才有可靠的保障。

  文明是包容的,各種文明都應當兼收並蓄。文明是多元的,多元化的文明必然是包容的。文明隻有在包容中才能交流互鑒,隻有在交流互鑒中才能豐富自身,也隻有能夠包容並交流互鑒的文明才具有豐富內涵與深厚底蘊,進而彰顯強大生命力與活力。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的發展,雖歷經滄桑卻綿延不絕,從“絲綢之路”到“西學東漸”,正是在不斷吸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過程中使自身走向繁榮興盛,由此鑄就了中華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與寬厚品格。要擯棄盲目崇外的民族虛無主義、心胸狹窄的民族排外主義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義,以平等開放的姿態對待其他文明﹔要扎根於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土壤,廣泛吸取各文明之精華,寬容面對文化差異,共促文明和諧繁榮。

  在交流互鑒中大力弘揚中華文明

  習近平同志指出,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的中華文明,“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文明既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持。

  從歷史看,中華文明是在交流互鑒中成長起來的。“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從西漢開辟絲綢之路,到唐朝與異域通使交好﹔從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往來,到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從佛教傳入與儒道交融形成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到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方油畫交匯形成獨具魅力的中國寫意油畫﹔等等,這些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實踐告訴我們,中華文明要繼續發展、保持繁榮,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和擴大文明交流。在交流互鑒中弘揚中華文明,既要將海外優秀文化成果“引進來”,又要使中華文明精華“走出去”,實現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各國文明共同繁榮。

  從當前看,中華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弘揚中華文明,必須在交流互鑒中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証統一,堅持鞏固與提升的有機結合。古人雲:“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蘊﹔又必須與時俱進、吐故納新,創新中華文明的內涵要素和表現形式。正如習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樣,“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從未來看,中華文明通過交流互鑒將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精神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中華文明必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可通過舉辦孔子學院、“中國文化節”、大型對外文化援助項目等多種渠道,將“以和為貴”“兼容並包”“仁者愛人”等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傳播至全世界,獲得世界人民的認同,為人類實踐提供思想鏡鑒,為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提供精神動力。我們相信,中華文明將因交流互鑒而愈加枝繁葉茂、常青不衰﹔世界文明也將因交流互鑒而逐漸消除相互間的疑慮與隔閡,日益豐富多彩、欣欣向榮。

  (作者為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互鑒 觀今宜鑒古 絲綢之路 以和為貴 仁者愛人 引進來 文明沖突 左傳 世界歷史 中華文明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探秘朝鮮高麗航空 老舊客機蘇聯造(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對越反擊戰時期中國女兵照片首度公開(高清)

圖片故事:環球小姐訓練營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