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6 11:0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北京,又是一個艷陽天。中央領導們以一種“文藝”的方式,享受著這明媚的秋意。
人民大會堂裡,文藝界的人士“群英薈萃、少長咸集”,或老、或小,或是著作等身、或是初出茅廬,或是專職作家、或是演藝明星,齊聚一堂,在這裡與總書記共商文藝大計。
在場的黨報評論君,親身感受到了非常活潑的座談會氛圍。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不時插話,憶往事、談感想,幽默的表達引來陣陣笑聲。會后,總書記還繞場一周,跟每個代表握手交談。黨報評論君發現,總書記對文藝界人士也很熟悉,很多都能直接叫上名字、說出代表作。
總書記專門組織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
文藝,歷來都是中央領導重視的一份工作。
文藝工作在黨的歷史上,“印記”最深的,當首推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那一次座談會,開啟了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新紀元,直接奠定了幾十年來文藝工作的主基調。
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工作也備受中央領導重視。畢竟,如習近平所說,文藝“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裡,就讓評論君來盤點一下。
1979年10月30日-197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致祝詞。
而后,中央領導參加歷次文代會幾乎成為不成文的慣例。
1996年12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任中共總書記的江澤民發表了講話,后以《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為題收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2001年12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江澤民出席並發表了講話。
2006年11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出席發表了講話。常委悉數出席。
2011年11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胡錦濤出席發表了講話。常委悉數出席。
十七屆六中全會還專門以文化繁榮為主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相關會議不少時候是常委悉數出席,可見中央領導對文藝工作之重視。而這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也是由總書記親自提議召開,籌備已有大半年。由總書記專門主持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規格亦不可謂不高。會議中第一個發言的代表鐵凝就說,這讓她想起了“72年前那次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習近平在座談會上說了啥?
明天的人民日報,頭條肯定會刊發會議三千多字的消息,超多的字數,再次証明了會議的分量。
在這篇分量十足的消息稿中,習近平講了些啥?
首先,習近平在講話中,“首先表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這是說文藝工作的重要性。一言以蔽之:文藝工作很重要。重要在哪裡呢?重要在文藝工作者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乃是“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文藝作品既是這個時代的“表情”,也是這個時代的“精神食糧”。而文藝是塑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
所以,文藝工作者有責任推動文藝繁榮發展,而這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習近平的這一要求針對的是文藝作品中的問題。都有哪些問題?一是有些作品不夠“精”,“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二是有些作品“市場”味道太濃厚,存在低俗化和感官化問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習近平也提出了要求:“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怎麼衡量一部文藝作品是好作品?習近平給出了兩個標准:“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黨報評論君對這樣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
這一問題,習近平早在2003年就思考過。他收錄於《之江新語》的《文化產品也要講“票房價值”》一文中提出“先進的文化產品,應當既體現先進性,又能體現群眾性,既不‘趨利媚俗’,又不遠離市場、忽視市場。”
最后的問題是,怎樣才能“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作品是要靠人來書寫的,第一就得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第二,文藝作品說到底是要為人民群眾服務,而且群眾對生活最熟悉,泥土的味道最貼切,好的文藝作品必須走向人民。“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再有,文藝作品還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習近平的“文藝情緣”
習近平愛讀書、愛電影,可說有著深深的“文藝情緣”。在座談會上,他歷數了自己讀過的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的文學作品,對印度、拉美的文化瑰寶也如數家珍,甚至還提到了說唱樂和街舞,現場聽來真是相當過癮。
習近平的“文藝范兒”,不僅是欣賞,還會自己動手創作。
比如寫詞。“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這首《念奴嬌 追思焦裕祿》,是習近平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所作的一首詞,意境開闊,感情真摯,令人動容。其間,他還在《福州晚報》發表過七律詩。
比如寫散文。最著名的莫過於那篇《憶大山》了。“一個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問候之后,便開始了漫無邊際的閑聊,文學藝術、戲曲電影、古今中外、社會人生,無所不及,無話不談。雖然第一次見面,但我們卻像多年不見的朋友,有說不完的話題,表不盡的情誼……”從中不難發現,習近平對於文藝的涉獵十分廣泛。
再比如對流行文化的熟悉。除了在馬來西亞訪問期間,曾提到“歌手梁靜茹在中國廣為人知,被許多中國歌迷認為是中國人”。早在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就是鄧麗君的粉絲,曾和耿?的司機楊希連甚至“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讀書不倦,筆耕不輟,廣開言路,交友不斷,從來都是以人民為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或許可以解釋總書記為何對文藝工作有這麼多深刻的洞見。
歐陽修曾經曰過:“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就是說,從一個人的喜好,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和品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是總書記的心裡話,也是眾多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心聲。怎麼把握機遇,就看各位的了。(文/黨報評論君)
文藝 文藝作品 文藝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