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6 08:37:20|來源:海外網|字號:
自1901年開始,具有極大影響力的諾貝爾獎已經存在了100多年,然而在這漫長的歷史時間裡,諾貝爾獎的桂冠卻從未青睞過中國人。於是,每當諾貝爾獎揭曉之際,國人中都會掀起有關於若貝爾獎的輿論風潮。有人抱怨中國人不申請,有人埋怨評獎不公平,有人反思中國的教育體制,有人探討國人的科技精神,有人追問諾獎離中國到底還有多遠,總之,諾獎成了國人心中揮不去的情結。
這不,就在2014年諾獎揭曉之際,安徽一中學挂告示祝賀本校女婿獲諾貝爾獎,引起不小爭議。筆者在感嘆這所中學實在是“太有才了”之余,心有戚戚焉,因為這樣的祝賀怎麼看都有著濃厚的阿Q精神,不過是一種“精神勝利”罷了。
但是,不管諾獎的光環和強烈的民族榮譽感讓我們怎樣渴望,我們都實在不必拿出“攀親戚”這種把戲來千方百計証明諾獎和中國人有關系,按照這種邏輯,諾貝爾獲獎史上恐怕還有中國某人的同學的校友、某人妻子的同事,某人大舅舅的鄰居,關系大了去了。可是,即便扯上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於中國學術精神的培養、對於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對於中國人探索能力的提高又有何裨益呢?或者說就不好聽的話,說白了,這就是一個阿Q,“我們不是沒得獎嗎,那又怎麼樣,得獎的是我們學校的女婿!”於是,心裡平衡了。可是,即便我們在精神上勝利了,我們的臉上就真的有無限榮光了嗎?
校方回應說,此舉不是給自己臉上貼金,不過是為了宣傳本校的學霸,可是這學霸出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學術上取得造詣也非昨日之事了,怎麼早不宣傳晚不宣傳,非得借著諾獎女婿來宣傳呢,莫非學校是想像學生証明“學得好不如嫁的好”嗎?
中國人需不需要諾獎,許多人爭論不休,但這個爭論不會有結果,因為不論如何爭論,“諾獎就在那裡,不來也不去”,對於國人來說,提高整體科技實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恐怕才是當務之急,對於諾獎,不妨抱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然情懷。對於中國的學校來說,與其祝賀自己得了獎的“女婿”,不如多關注關注自己的孩子,說不定他們其中的哪個,會是中國諾獎第一人呢,那時再來祝賀,豈不是名正言順得多?(慕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