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06:57: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不過,把矛頭對准某一地方中學也沒多大意思。歸根結底,諾獎的怪現象還是要從科研建設上去解決。 |
據媒體報道,安徽某中學近日挂告示慶該校“女婿”獲諾貝爾獎。原來,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美國科學家埃裡克·白茲格,其夫人吉娜剛好畢業於該中學。這塊標語牌在微博上一經發表即引來無數議論,網友紛紛表示被“亮瞎了”。
伴隨著這一標語,網絡上流傳起更多“句式”,比如,“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究還是中國丈母娘的”,還有著名的“藍翔體”:“中國女婿哪家強”。
自諾貝爾獎創辦百余年來,尚未有中國籍人士獲得過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面對這一“高不可攀”的世界頂級榮譽,任何與之沾親帶故的事物,都仿佛沾上了“仙氣”。曾培養出諾獎獲得者的高校,那更是洋洋得意。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培養諾獎獲得者”也不太容易了,怎麼辦?隻能攀親戚!
千方百計跟諾貝爾獎“攀親家”的,安徽某中學絕不是第一家。華中科技大學學生張鬆濤在《新京報》刊文指出,早在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托馬斯·祖德霍夫,就因為其妻是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的無錫人陳路,而被宣揚為“中國女婿”、“無錫女婿”甚至“中國科技大學女婿”。
張鬆濤在文中強調,埃裡克·白茲格的獲獎與該中學的教學活動可以說沒有任何關系,“就算不是在教育學生‘學得好不如嫁得好’,自封為諾獎得主的‘老丈人’,滿滿的光榮和驕傲也確實顯得有些荒誕”。
中青報的評論同樣認為,這是一種奇怪的“榮譽感”作怪:“之所以類似主動攀親現象一再上演,表面上是因為國人心底有一個‘光宗耀祖’的‘爭光’心態。爭光有時爭的是一種虛無的榮譽,有時這種榮譽也可轉化為現實交往中擴大自身影響的絕佳籌碼。”
《京華時報》的作者李薌則從“關系學”思維看待這一現象,認為更現實的“關系”能夠帶來更直接的利益,而這種“攀關系”是為未來的資源儲備和市場開發作准備。假如學校將來能請到諾獎得主作客,帶來社會關注,與名人效應則是不可估量的。
諾獎相關的種種怪象,歸根到底仍在於國內長期無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狀況。一方面,在焦慮的社會心態下,但凡和諾獎有點關系的人和事都會顯得“高大上”﹔另一方面,所有和諾獎“沾邊兒”的事物,都有了借此獲取聲望或實際利益的空間。
從動機出發對學校大加批判未免有“誅心”的嫌疑。李薌表示,也許校方壓根兒沒有太多功利考慮,有誰能想到本校畢業生會成為諾獎獲得者的夫人呢?而挂出標語也無非是為其高興,不自覺生出些自豪感來——雖然,諾獎離我們很遠,但諾獎得主的夫人離我們很近,很近。
《環球時報》同樣給出比較寬容的態度,呼吁不必對該中學的做法上綱上線。“跟自己有關系的人得了一個巨大的榮譽,對於三線城市裡一所普通學校來說,感到‘沾光’是整個社會心態的一種挺朴實的折射和延續。”
不過,把矛頭對准某一地方中學也沒多大意思。歸根結底,諾獎的怪現象還是要從科研建設上去解決。至於如何解決,似乎也不太容易說出個一二三來——說“你行你上”好像不妥,光打嘴仗也是空談。環球網則擺出了一貫的樂觀態度:“絕大部分國家在發展中都曾有過底氣不足的時候,但這種情況在未來會隨著中國教育質量的提高而慢慢減少。這點我們應當有信心。”(文/邱天人)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