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09:51: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不夸張地說,過去三周,或許將深遠地影響未來中國很多年。拋棄西方傳統的“歐洲中心論”,提倡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互相交流。 |
習近平過去的20天,或將影響中國未來很多年
【學習小組按】
10月15日,習近平在北京召開文藝座談會。這一讓人不禁想起1943年毛澤東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類似的舉動,毫無疑問地在今天引發了各界的熱議。
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在學習小組看來,要讀懂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單獨的活動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事件串起來看。
在這樣方法論之下,我們如果回顧過去三周習近平出席的活動、發表的講話,就會發現一個規律:在這樣短時間內習近平密集出席的活動,其涵蓋面之寬廣、問題涉及之眾多,很有可能將深刻地影響中國未來的很多年。組員“公子”發來一篇稿件,就是這樣一個思路的串聯解讀。文章很長,但是料很多,值得學習。
習近平過去的20天,可能影響中國未來很多年
作者:公子
三周前(9月24日),孔子誕辰紀念。
17天前(9月29日),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討論農業改革、科技改革和改革落實。同期(9月29-29日),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16天前(9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提交四中全會審議件。
8天前(10月8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
6天前(10月10日),批示全國黨委秘書長會議。
3天前(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談歷史。
昨天(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
過去三周,習近平出席的活動中,議題明確、意義重大的就有上面列出的這麼多。我們可以看到,范圍非常廣:談改革、談依法治國、談群眾路線、談歷史和文化傳承、談改革落地、談民族和文藝工作。
不夸張地說,過去三周,或許將深遠地影響未來中國很多年。
(1)群眾路線:長時間影響中國的作風建設
8天前,持續一年多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京總結。這場被習近平稱為“收尾不收場”的活動,已經、並且還將長時期地影響中國。
習近平從未諱言作風建設搞不好可能帶來的危險:“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地位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長期保持下去的,不管黨、不抓黨就有可能出問題甚至出大問題,結果不只是黨的事業不能成功,還有亡黨亡國的危險。”
在這種憂患意識下,現在取得的成果還不足以讓我們高興過早、高枕無憂。“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基礎還不穩固。作風有所好轉,‘四風’問題有所收斂,但樹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壓態勢下取得的,僅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覺尚未完全形成。”習近平此時點出這一點,就是為了防止“問題反彈、雨過地皮濕、活動一陣風”,而要讓現有成果“常態化”。
怎麼“常態化”?一是“從嚴治黨”,二是“建章立制”。
嚴到什麼程度?要到破除“‘四風’問題越積越多,黨內和社會上潛規則越來越盛行,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受到污染”的程度,嚴到不再因領導干部因違犯黨紀國法落馬而“痛心”和“恨鐵不成鋼”,嚴防“帶病提拔”的“咄咄怪事”,嚴到不再讓一次群眾路線就讓一些干部覺得“為官不易”。
建章立制為什麼?為了“讓過去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四風’問題不敢小視”,讓“一人說了就算、一拍腦袋就定、一拍胸脯就辦行不通”,讓“什麼飯都敢吃、什麼人都敢交、什麼事都敢做受到節制”。
上面引號裡的話,全是習近平的原話。因此可以想見,這場為了“兌現承諾”的作風建設活動,時間上雖然基本結束了,但是還從政治生態、官場生態,延伸到經濟生態、市場規則、社會風氣地持久改變中國。
(2)改革:落地生根、依法治國
習近平最近三周出席的活動中,最多的是與改革有關系的。一是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二是中央政治局會議,三是批示秘書工作。
具體談改革的是中央深改組會議,談到了兩個具體領域的改革問題:農業和科技。前者是影響中國人口比例最高群體的改革,后者是近些年頻頻曝出丑聞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的問題和前幾次深改組會議思路一樣,問題意識非常強烈。
比如談農業改革,除了改革方向,他談的最多的是要注意的問題:實施農業改革,要“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更不能忽視基本農情”。而談科技改革時,他也不諱言“體系布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總體績效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的現實,因而做出“政府部門主要負責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宏觀管理,不再直接具體管理項目”的決定,就是看到了以往弊病之后的改革決斷。
批示秘書工作之所以說和改革有關,是因為在這次涉及全國黨委秘書長的會上,習近平著重指出的,是“確保中央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這自然是為了解決“政令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
而中央政治局會議,主要討論的是提交四中全會審議的文件問題。雖然通稿隻有寥寥數句,但可以確定,這次會議肯定會為即將召開為主題的四中全會“定調”。而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四中全會,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改革事業、作風建設等走上“制度化”、“常態化”的目的。從這一點上看,四中全會對未來中國影響的“風向標”作用將是非常明顯的。
(3)由遠及近:習近平為何談歷史
三周裡,習近平有兩次活動關涉歷史。一是紀念孔子,二是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兩個場合,主題不同。
孔子是個文化標杆,也是一個文化象征。以最高領導人身份紀念孔子,這在最近幾十年來實屬罕見。而從一上任以來就打造中國“文明大國”形象的習近平,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談孔子的。
一,是世界和平與發展。他重申的,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的貢獻。他說:“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物欲追求奢華無度,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況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在此基礎上,和歐洲之行以及許多國際場合上的講話類似,習近平開始從文明平等交流的角度談中國傳統文化。“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古語引用,與實用主義的美國政治家“文明的沖突”論不同,可以說延續的是諸如英國史學家湯因比一脈的“文明交融論”,即拋棄西方傳統的“歐洲中心論”,提倡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互相交流。
第三,就是從孔子本身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言,習近平開始強調中華文化和文明的“本位”與“自信”。習近平說,“強調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而是要在借鑒其他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
這種“自尊、自信、自立”,在20天后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而這次學習歷史,習近平的問題意識更加集中:瞄准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資現代借鑒的“治理經驗”,用中國古代的經驗來豐富“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哪些經驗?習近平點得很多:“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黨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年早些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名為《習得》的系列,引用和闡釋習近平講話和文稿中引用過的古典名句,實際上也是從傳統中汲取古典治理智慧的思路。
因為習近平的每一次活動,都與當下的全面深改事業有關。即將召開的四中全會,相信會從傳統中吸收依法治國的經驗﹔作風建設,亦有吏治可供鏡鑒。
正如他在群眾路線教育總結大會上說的那樣,他從不做“無的放矢”之事。
(4)民族與文藝:民族團結和價值觀建設
習近平最近出席的兩個“專項會議”,討論的是民族工作和文藝工作問題。
中央民族會議隻有簡短的通稿。但在目前的邊疆形勢下,習近平已經召開過新疆工作會議、並就許多突發事件作出過多次批示。因此雖然會議內容目前來看尚屬保密,但是必將像新疆工作會議一樣,在長時間內指導關系中國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的民族事業。
至於文藝工作,昨天微信公號“俠客島”(xiake_island)已經專門發文分析過,為何在四中全會召開前不到一周的時間內,由最高領導人親自召開這一改革開放后還未如此規格的會議。文中有一句點睛之筆:“在這個時代,利益更加多元,利益博弈更加復雜,利益固化的傾向更加危險,對文化領導權的要求也就更加緊迫……這當然是意識形態領域乃至整個政治領域最重要的事情。”
學習小組同意該文的一個觀點是,和1943年毛澤東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樣,習近平此舉,亦是重談文藝工作為了誰、應該體現什麼樣的內容的問題。
正因為此,他才會批判“沾滿銅臭氣”的文藝,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而是要在“人民的文藝”的立場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這是關系到意識形態的問題,也是關系到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問題。
隻有從這個角度看,才能明白為何在這個繁忙的時間節點上,習近平要召開一場有著許多文藝界“大腕兒”參加的座談會。
(本文為微信公號“學習小組”獨家授權海外網發表,如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海外網”,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習近平 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