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09:56:35|來源:新京報|字號:
京劇《武家坡》選段。左為王珮瑜(薛平貴),右為張火丁(王寶釧)。
戲曲是舞台藝術,如果我們的民族在戲曲領域的卓越成就需要和值得傳承,最好的途徑就是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用最好的方式,讓這些經典存活在舞台上。
張火丁和王珮瑜合作的京劇《紅鬃烈馬》,是戲曲界近幾年最令戲迷們期待的一場演出,說這是一場奢華的精神盛宴,一點也不過分。
京劇市場萎靡不振的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而且在短短幾年蔓延到各地。北京、上海、天津、武漢,都是曾經的京劇“大碼頭”,劇場前人頭攢動的景象,幾乎一夜間就成了人們記憶中殘存的前塵往事。張火丁復出后演出市場的火爆令人猝不及防,突然成為極具沖擊力的當代文化奇觀。
優秀的經典劇目,精湛的舞台表演,擁有眾多擁躉的名家合作,這些元素融為一體的演出,原本就應該有這樣的市場反應。難道這不應該是演出市場中的常態嗎?然而,在多數人,包括諸多戲劇評論家的心目中,這一景象的出現是不可思議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京劇危機引發了許多憂心忡忡的戲劇理論家的思考,“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被看成是導致京劇危機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於是我們看到各劇種、劇團和戲曲名家紛紛被卷入新劇目創作的潮流。即使京劇、昆曲這些有深厚藝術積澱的劇種,傳統戲的演出也經常受到激烈批評,被看成是不思進取的“落后”表現。
戲劇市場的現實給了這種以為隻有割斷歷史才能走向未來的錯誤觀念無情的回應,盡管每年全國各地創作了數千新劇目,這些不同程度標榜“超越傳統”的新編劇目,不僅沒有讓戲曲走出市場困局,反而讓戲曲與觀眾間形成了越來越大的鴻溝。但戲劇理論家和相關部門久久不能正視普通觀眾通過市場傳遞出來的信號,依然不承認或不願意承認傳統劇目的價值與魅力。
戲曲是舞台藝術,如果我們的民族在戲曲領域的卓越成就需要和值得傳承,最好的途徑就是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表演藝術家用最好的方式,讓這些經典存活在舞台上。經典劇目濃縮了傳統戲曲最精彩的表演手段,經典傳承是演員學習和掌握這些手段、迅速成為優秀表演藝術家最有效的途徑。這就是“老戲老演”不僅有價值,而且它們往往代表著一個時代京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的原因。當年的梅蘭芳是這樣,今天的張火丁、王珮瑜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期待每個時代的觀眾都為戲劇感動,就需要思考為什麼那些經典劇目千百年來始終為普通觀眾喜愛,思考前輩藝術家何以能通過他們的舞台演繹,讓一代又一代觀眾為這些劇目痴迷不已。對傳統劇目橫加指摘,批評其中的缺陷與不足並不困難,難的是以客觀公正的心態,發現經典的魅力之所在。
實踐証明,觀眾不會因劇團不演“老戲”而回到劇場。直到今天,最有觀眾基礎的演出,依然是傳統劇目的經典表達,因為這些劇目蘊含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們無不以簡單得甚至有些粗疏的方式,洞察人情人性,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訴求和價值取向﹔同時更體現出遠遠超出新編劇目的表演水平和劇場魅力。(傅謹)
老戲 紅鬃烈馬 張火丁 經典劇目 大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