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06:54: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喪失邏輯性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不僅讓這部劇引以為傲的高智商經不起推敲,也讓之前成功的人物塑造功虧一簣。 |
《北平無戰事》過半,好評逐漸退潮。
開劇時受到高度贊賞的優質基因,諸如具有現實意義的特殊歷史題材、強大的編導力量、浩浩蕩蕩的影帝隊伍、堪比電影般的視覺效果,並沒有隨著劇集的增加“扶搖直上”,反而與劇中1948年“虎頭蛇尾”的改革一樣每況愈下,即使是最初滿懷熱情的追劇迷們,也有一些在中途產生了棄劇的沖動。
按理說,《北平無戰事》完全有條件問鼎年度國劇。其編劇劉和平是《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劇的主要推手,尤擅長縱橫捭闔、波瀾壯闊的歷史題材,從深度和廣度上揭示社會矛盾,筆觸細膩而不失文藝范兒。《北平無戰事》前十集就充分體現了編劇上述的深厚功力。圍繞1000噸糧食歸屬拉開的國民黨內部反腐大役,國民黨改革派、國民黨貪腐集團、中共地下黨幾股力量交織在一起,互相制約、互相抗衡、互相較量,充滿了戲劇張力。
幾位連眉毛都會演戲的老戲骨把這種張力發揮到了極致。崔中石行賄徐鐵英時雙方彼此試探與拿捏,特審法庭上林大濰溫厚堅定的陳述,國民黨五人調查小組初審馬漢山等幾場戲令人拍案叫絕,完全可以拿去做表演系的教學案例。祖峰、陳寶國、程煜、倪大紅、王慶祥、焦晃、董勇、馬少驊等實力派演員的表演,至始至終構成了這部劇最大的看點。
然而,表演藝術只是電視劇的一部分。隨著劇情的發展,《北平無戰事》漸漸暴露出一些“硬傷”,如節奏過於緩慢、劇情過於拖沓。不管是反腐這條明線,還是國共兩黨斗爭這條暗線,亦或是幾條情感線,都進展得十分緩慢。到二十幾集、三十幾集了,1000噸糧食還沒發出去,馬漢山還沒審出個頭緒,一本帳誰查怎麼查還沒弄清楚,不著急的人也看得郁悶。
當然,這種緩慢可以理解為有目的地放緩,意圖是為了表現國民黨反腐之艱與改革之困,為了留出空間來雕琢更多的細節,比如更細膩地刻畫人物的表情與心理活動,更飽滿地去塑造每一個人物形象。從塑造人物這個角度講,《北平無戰事》的前半部確實很成功,幾位主要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溫潤堅定的崔中石、貪得無厭的徐鐵英、“老油子”馬漢山、忠心耿耿的曾可達、守護信仰的梁經綸,體現出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真實人性,既“合理”又“合情”,既“可信”又“可親”。即使是配角和客串出演的角色也大多立得出,實屬難得。
人是先立住了,但因為花費太多功夫去雕琢人物、對白和所謂的“感覺”,過於自信這些因素對這部劇的作用,導致這部劇立住人、立住感覺,卻沒立住故事。故事情節的原地踏步,到了讓人分不清主創團隊是“有意為之”還是“無計可施”,因為它至少傷害到幾個核心要素,一是敘事節奏,二是戲劇沖突。電視劇一開場如美劇般的緊張感,到后面隻剩鬆弛感﹔一開始新鮮的矛盾沖突,到后面只是不斷重復,高潮不再迭起,偶爾乍現幾朵小浪花。
更讓人難過的是故事邏輯和人物邏輯的一路丟失。崔中石暴露自己去救方孟敖的必要性是什麼?非要派疑似共黨的方孟敖去查自己父親、執行反貪肅奸的必要性是什麼?非要讓地下黨“新人”何孝鈺單線聯系“重要人物”方孟敖的必要性是什麼?非要方孟敖突破軍事防線帶著何孝鈺去河邊談情說愛的必要性是什麼?別說是為了劇情發展。如果隻有這個理由,觀眾們真可以洗洗睡了。
喪失邏輯性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不僅讓這部劇引以為傲的高智商經不起推敲,也讓之前成功的人物塑造功虧一簣。好不容易打造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崔中石,因為解釋不通的暴露,大打折扣。好不容易打造出一個知識分子間諜梁經綸,因為解釋不通的源動力,變得越發蒼白。而所有人物中,最被詬病的是主角方孟敖。好像一到他身上邏輯就罷工,許多行為因為解釋不通變得犯傻可笑,哪怕用“桀驁不馴”、“我行我素”的性格為他做注解,也於事無補。在這方面,劉燁有點冤。雖然其演技不如老演員爐火純青,但也不至於差到如此地步,根本原因還是本身人物立不住。如果一個角色從一出場就沒有說服力,過程中又圓不過來,演技再好也沒有用。
《北平無戰事》開高走低,出乎許多人的意料。電視劇前十集之后的發展,固然讓人看到不足,也看到這個題材的難度。要把1948年短短幾個月、一場“以失敗告終”的改革寫成50幾集篇幅的電視劇,中間得交織進反貪腐斗爭、政治斗爭、官民斗爭,又得兼顧多條情感線的鋪陳,確實是相當考驗藝術創作的挑戰。從橫向上看,這部劇仍是同時期裡藝術性較強的好劇﹔但從縱向上看,它與前兩部王朝兄弟篇尚無法等量齊觀。
(鄭娜,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