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11:35: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海外網10月2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道,新加坡無疑是一個經濟發達的社會,而且僅僅從一代人的時間就躍升到了第一世界,這足以讓國人感到自豪。但也許這個世界上本來就非十全十美,所以即使經濟進步如斯,還是可以看到光鮮外表之后讓人揪心的另外一面。在家人經常吃飯的巴剎,就常會看到一些白發蒼蒼的老人家,有時步履都甚艱難,卻還要收碗盤為生,值此總是頓生惻隱之心。也許這是迂見,應該慶幸他們這樣的年紀,在新加坡還有工作機會,並且也確實不排除有些人非常樂意出來掙一點零花錢,但再怎麼自我安慰,有時也難免有點食不甘味。將心比心,我起碼不會樂見自已父母到了那把年紀還要出外掙扎求生。
前陣子偶有朋友發來甘肅省文物所收藏的“以孝治天下”的漢代“鳩杖”照片,這讓我想起1959年出土的“王杖十簡”,這些詔令內容為西漢宣、成二帝賜年70歲老人以“王杖”(即鳩杖,因拐杖頭有鳩形雕塑而得名)並給予多種照顧。如在俸祿方面,比六百石(級別同於太史令、郡丞等)。到了1981年又出土了“王杖詔書令”木簡26枚,內容更為豐富,還規定了如沒有子息的60歲以上者,做生意時免除賦稅,對欺負此等老年人者也罪加一等。這些簡牘文獻的第一手資料也有漢畫像石的佐証,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經濟並不發達、物質並不豐富的漢代,對年長者的尊重與物質支持,在中華文化中是固有的基因。
最近,《聯合早報》上對於是否需要繼續弘揚“孝道”有過不少爭論。其實爭論雙方往往並非是在同一層面之上,因為首先中華文化中的孝道並非只是基於對父母長輩“孝養”這一事實之上,如果僅僅如此,那麼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善待長輩。而是因為過去它是通過以“硬性規約”的形式,將父子、君臣、國家與個人等放在一個等級分明並各安其位的社會縱向結構之中。儒家的理想,因此就主要是想建立一套基於人類家庭血緣基礎上超穩定的社會制度,頂端為慈愛的君父,逐層而下的則是以忠孝為終極旨歸的馴服子民。論語有雲“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因此就統治階層而言,對這種“孝道觀”的弘揚無疑是出於穩固現有社會結構的需要。
因此有時這種對於孝道的“絕對強化”甚至會導致與現代文明存有沖突的地步,比如二十四孝之中就有為了孝母而要埋親生兒子的可怕情節,故而魯迅先生才會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對之大加撻伐。確實,在人類進入21世紀之時,對於傳統孝道這個整體概念中所包涵的非民主的糟粕有必要加以警惕。像我就絕對不會以父親的身份而要求自已孩子有無條件孝敬的義務,我生養她之后,她就是一個有自已獨立權益訴求的自尊個體。如果我是《二十四孝》中的帝舜那位一心想殺害自已兒子的父親瞽叟或者是要埋兒的郭巨,那我又有什麼權利和“臉面”期待孩子孝養自已呢,幸好現代社會有古代沒有的兒童權益保障法。隻要,並且隻有對自已孩子付出真心,並給予正確的民主、平等、博愛自由的價值觀之后,我才能期望她對我有愛的回報,這可能是一種更符合現代文明的孝道觀吧。
新加坡就總體而言還是一個東方社會,因此具有強烈的家庭價值觀。其實就我交往所及,西方人尤其是老年人非常羨慕新加坡多代同堂或者住在臨近社區的傳統生活方式。但是應該注意西方發達國家之中,往往有非常健全的養老保障體系,雖然這是建立在全社會賦稅的基礎之上。而東方社會包括新加坡則更加強調的是自已積累財富,購買商業保險以及家人提供額外的支持。這對於新一代年輕人可能並無多少問題,但對有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與勞動技能,並且缺乏適應劇烈社會變化的老年人則可能會面臨工作到暮年的窘境。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政府推出建國一代配套算是對此問題加以解決的良好開端。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來共同建立一個弘揚“現代孝道觀”,並讓老年人可以在奮斗一生之后安享晚年的良好社會環境。(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