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陳敏爾:適應新常態,落實總要求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

2014-10-24 16:34:40|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和工作要求。這些重要論述既管發展大局之“總”,又管實際工作之“用”﹔既閃耀思想光輝,又充滿實踐智慧﹔既體現目標導向、戰略導向,又體現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學習貫徹好這些重要論述,對當前做好經濟工作具有現實意義,對下一步制定“十三五”規劃具有指導意義,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長遠意義。

  階段特征:“三期疊加”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外大勢,准確把握經濟發展大局,作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的判斷。這為我們認清形勢、統一思想、制定政策、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期疊加”階段的判斷既符合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大前提,又揭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出“三期疊加”階段的判斷,大前提是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變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特征的新階段。“三期疊加”判斷的本質要求是主動適應新常態。我們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科學認識新常態、辯証看待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更加扎實有效地做好“三期疊加”階段的經濟工作。

  “三期疊加”階段的判斷要求我們既保持戰略定力、又做到精准發力。保持戰略定力,需要遵循“扣扣子”定律,第一粒扣子就是戰略扣子,隻有第一粒扣子扣對,后面的才能扣對,對了就不能變。經過實踐証明是正確的戰略、方針、思路、政策,在實施時就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精准發力,需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一件事一件事做下去,一錘一錘地釘下去,不斷積小勝為大勝。

  總體基調:穩中求進

  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對做好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十分重要。

  穩中求進總基調體現了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辯証法。穩中求進,是發展經驗的總結,是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穩”,就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穩定的市場預期,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穩與進是辯証統一、互為條件的,穩才能更科學地發展、更持久地前進。這要求我們在經濟工作中正確處理穩、進、改的關系,審時度勢,謀定后動,做到靜有定力、動有秩序、改有實效。

  做到穩中求進關鍵是把握好多重目標的平衡。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准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准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准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這“三個點”相輔相成,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准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就是要更加自覺地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尋找推進改革最大公約數。准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就是要遠近結合,既謀劃好頂層設計又注重眼前實踐。准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就是要推進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同步提高,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穩中求進必須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宏觀政策要穩,就是堅持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向社會釋放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堅定信號。穩政策目的是穩市場預期。在政策運用和調控方式上,更加注重定向調控,不靠短期刺激政策拉動經濟增長,而是更多依靠改革的辦法和市場的力量推動發展。微觀政策要活,實際回答了用什麼方式防止經濟下滑問題,就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抓緊落實已出台的各項改革措施和各項政策,增強市場主體內生動力。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加強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把基本民生搞好,把社會保障搞好,織牢社會穩定的安全網。

  基本方針: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習近平同志指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是我們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指針和根本遵循。

  正確看待增長速度問題。習近平同志關於增長速度的思想主要包含四大要義。其一,“我國發展必須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其二,“不要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關鍵在於質量和效益。其三,“就業狀況是衡量速度合理性的一個重要基准。”要深入分析新常態下增長和就業的關系,通過穩增長來促進就業。其四,“在速度問題上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用同一個標准要求。”各地自然條件、主體功能、階段性任務不同,增長速度也應該有所不同。

  科學把握質量效益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三個發展”精要地概括了發展質量和效益問題,有幾個重點指向:一是注重企業效益。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要針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問題,在簡政放權、市場准入、產權保護、減輕負擔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增強企業發展活力。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注重民生效益。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持續改善民生。三是注重生態效益。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決不以破壞生態、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向綠色要“發展紅利”,讓人民分享“綠色福利”。

  主要抓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這充分表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根本途徑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大力調整制造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化解產能過剩。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打好經濟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這場攻堅戰。

  大力優化需求結構。對於釋放有效需求問題,習近平同志提出明確要求,就是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出口的支撐作用,把拉動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掌控好。穩投資,關鍵是穩定社會預期,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釋放民間投資活力,擴大有效投資。促消費,就是在繼續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的同時,大力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優化消費結構。擴出口,就是在保持傳統出口優勢的同時,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

  大力優化城鄉結構。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城鄉統籌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城”的方面,強調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重點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升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在“鄉”的方面,強調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深刻認識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礎設施向基層延伸,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

  大力優化空間結構。習近平同志指出,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他特別強調,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樹立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妥善處理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沃土,給人民留下更多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根本動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習近平同志圍繞改革開放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這方面,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有:其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其二,經濟體制改革要把增強微觀市場主體活力作為重要突破口。根據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需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政府簡政放權,給企業鬆綁,增強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其三,經濟體制改革要為當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服務。改革是渡過“三期疊加”階段的有力武器。要進一步強化問題導向,真刀真槍推進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通過改革解決問題、穩定市場預期。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在這方面,習近平同志提出系列要求:一是以深化體制改革為重點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擴大對外開放,要注重進行制度建設和規則保障。要以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同時,深度參與新的國際經貿談判和規則制定,擴大我國話語權和影響力。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努力擴大對外投資貿易,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三是發揮上海自由貿易區作用,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四是積極主動開展經濟外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

  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習近平同志指出,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刻不容緩。一個是科技創新的輪子,一個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兩個輪子共同轉動,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努力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習近平同志強調,誰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要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力爭縮小關鍵領域差距,形成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創新突破我國發展的瓶頸制約。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精心設計和大力推進改革,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謀劃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按照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分類改革要求,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做好政府和市場分工、部門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分工,切實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重要的是聚集和激勵創新人才。習近平同志強調,“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應進一步加大用好、吸引、培養人才力度,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用好人才,首先是用好科學家,積極創造良好條件,讓科學家多出思想、多出成果﹔重點是用好科技人員,既用事業激發其創新勇氣和毅力,也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還要用好企業家,依法保護企業家的創新收益,重視發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同時,應做到招商引資、招人聚才並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最緊缺的人才。

  科學布局:促進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

  我國已經形成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等區域發展戰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成效。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並創新區域政策,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貫徹好這些重要思想和舉措,必將對區域協調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著力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黨中央統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一帶一路”,重在合作,貴在共贏。建設“一帶一路”,既是對外布局,有利於我國加快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又是對內布局,有利於促進沿線省區市立足自身區位、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全面深化交流合作,實現錯位發展、互利共贏。

  著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習近平同志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長江橫貫東中西,連接東部沿海和廣袤的內陸,依托黃金水道打造新的經濟帶,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目的就是統籌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找准發揮東西部優勢的切入點,促進沿海與內陸良性互動。

  著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習近平同志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帶動產業轉移,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

  著力抓好貧困地區新一輪開發建設。習近平同志強調,中西部強則中國強,要扎扎實實打好扶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好起來。要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大力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提高扶貧工作精准性、有效性,增強扶貧對象和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切實保障:努力實現安全發展

  習近平同志就國家安全問題提出一系列價值觀念、工作思路與方法路徑,形成新的安全觀,為有效防范風險、保障安全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強化經濟安全。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我們的底線是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當前,一些領域和區域面臨的風險增多,並且呈現多點性、疊加性、關聯性特點。要高度關注、嚴密防范突出風險點,增強底線思維,採取“保守療法”和“外科手術”相結合的辦法,妥善應對不同風險,防止發生全局性風險。

  強化糧食安全。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從治國安邦的高度認識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要堅持和完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持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掌握糧食進口的主動權,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強化能源資源安全。習近平同志強調,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必須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能源體制“四個革命”,加強全方位國際合作,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高度重視保障水安全,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

  強化生態安全。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維護生態安全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樹立正確資源觀、科學開發觀和綠色財富觀,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強化環保指標的硬約束,將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強化公共安全。習近平同志指出,“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要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制度、強化責任、加強管理、嚴格監管,把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到實處。創新社會治理,推進法治建設,堅決打擊犯罪活動,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加強食品安全,用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工作歸宿: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工作思路。

  守住底線就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解決民生問題主要是解決雪中送炭問題。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搞那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東西。

  突出重點就是抓好重點領域民生工作。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十個更”的目標要求,是我們做好民生工作的總綱。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就業工作,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

  完善制度就是形成系統全面的制度保障。要注重制度建設,著力解決地區差異大、制度碎片化問題。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住房、醫療、養老、特困人口救助等制度,織好基本民生的安全保障網,解除老百姓的后顧之憂。

  引導輿論就是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作為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鼓勵個人努力工作、勤勞致富,創造和維護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讓人們通過努力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和事業成功的實惠。

  (作者為貴州省省長)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習近平 同志 三期疊加 經濟工作 一帶一路 外科手術 保守療法 飯碗 十三五 改革發展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香港“佔中”者繼續集結與警方對抗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18歲女大學生為高額學費做脫衣舞娘(組圖)

圖片故事:環球小姐訓練營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