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16:43:52|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特別想重溫一段國學大師陳寅恪講學魅力的歷史。
1926年,年僅36歲的陳寅恪登上清華的課堂。陳寅恪上課時能把無聊的課程講得極為有趣,他上課時,不光學生興致盎然,就連朱自清、吳宓、馮友蘭等名教授都來聽講。當著那麼多的大學者,陳寅恪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現在隻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這是何等的霸氣,又是何等授課的魅力!
而今天,一則新聞倍受各界關注:上海8所市屬本科高校試點“骨干教師教學激勵計劃”,規定教授、副教授必須為本科生講授課程。
應該說,上海教委的做法值得稱道。畢竟,這是在以科研成果為導向的高校評價機制下,大學教授越來越沒時間、沒動力給本科生授課的背景下的積極舉措。
但,這種舉措,思來總略顯無奈。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盡管當下大學功能已經越來越多元,但歸根到底,育人始終為大學第一要義。
猶記得在北大讀書時,最火的地方非大學課堂莫屬。單是看哪個教室佔座的人最多,哪個教室門外、走廊裡都擠滿了翹首聆聽的面孔,就知道教室內的先生肯定是課上得好的“大腕”。
錢理群先生在提及自己的教師情結時就曾說:當我高聲朗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裡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我看見學生的眼睛發亮了,就知道他們的心靈和我發生共鳴了。
這是多麼美好的場景,又是多麼美好的教與學的過程。
誠然,今天,高校的評價導向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我們應該看到,完全以論文為導向的日子已成過往,高校評價體系在日臻完善﹔誠然,今天,大學的人事制度改革還步履維艱,但我們應該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探索分類管理,讓熱愛教書的老師安心終生從教﹔誠然,今天,教授們還因各種原因,“被動”走上大學講堂,但我們相信,大學裡絕大多數的老師,心中都有那個最寶貴、最朴素的“教書匠”的情結。
期待,有一天,給本科生上課,教授不再被動而為。期待,有一天,教授給本科生上課不再是新聞。
上課 本科生 高校 陳寅恪 評價導向 教室 大腕 骨干教師 新語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