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3 00:27:00|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中美第一次就全球問題“一錘定音”
中美雙方12日在北京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美國首次提出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刷新美國之前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17%。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並計劃到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這一協議迅速引起全球反響,它的實質是中美把過去5年5次全球氣候大會沒有達成的協議談成了。它是人類治理溫室氣體排放的裡程碑,中美能聯手做成這件事,也將對兩國駕馭復雜關系、實現正向突破形成鼓舞。
中美是全球兩個最大碳排放國,總碳排放量佔全球42%。兩國作為最大發達國家和最大發展中國家,在減排方面各有一本難念的經。兩國在這當中都有巨大實際利益,本是相互較勁的關系。兩國能簽下這個協議,不到見了真文,沒有人敢說是板上釘釘的東西。
12日的聯合聲明表明,中美對盤根錯節利益之爭的處理能力在上升。雖然氣候問題不像安全和政治問題那樣尖銳,但達成如此高難度的協議,也是對中美合作解決問題誠意和兩個體系磨合能力的一次檢閱。
中國承諾碳排放峰值,必將給國內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堪稱嚴酷的轉型壓力。一些高能耗高燃煤消耗企業將被加速關停或被高成本逼停,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行業迎來重大利好。這將是中國解決公眾關心的霧霾污染的新動力,但也會使解決充分就業和保持地方政府必要財政收入面臨考驗。
想想我們將有多少挑戰,就知道美國可能面臨著什麼樣的相似局面。中國人操不著美國的心,但美國願意以克服它的困難來換取中國的努力,這點很重要。
這是中美第一次就世界性問題單獨達成協議,它讓我們隱約感到某種“中美共同領導力”的存在。它也讓我們想,中美重大的共同利益或許還有很多,但我們已經根深蒂固的互疑慣性總是讓我們對那些共同利益的思考淺嘗輒止。雙方社會都擔心自己太天真,會因讓步多了吃虧,甚至掉入陷阱。
氣候協議是中美其他關系進展有限的一種補償,也會從此成為大國關系的一個示范區。它或許真能刺激更多大膽的思考以及對世界有益的行動嘗試。
就中國來說,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強烈呼吁我們減排,我們又何嘗不想。但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人民有追求小康乃至更好生活水平的基本權利,我們必須權衡多重因素,有序前行。中國這樣做西方其實也逐漸接受了,這是現實主義的勝利。知識產權等很多領域的中西摩擦也對應了這個規律。
中國是個積極、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13億中國人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同時一直在左顧右盼,在意他人的感受,這個超大型社會確有與世界和諧相處的願望。相信外界會逐漸積累這樣的對華認識。
我們最后要對國內所有高能耗企業和地方政府說:趕早不趕晚,行動起來吧,這次真的已經沒有退路了。
中美,全球問題,全球氣候,碳排放,化石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