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14:38:00|來源:荊楚網|字號:
摘要:打破孤島式的救助模式、實施多方聯合救助應是大勢所趨。 |
2014年31歲的年輕爸爸夏軍身穿寫有“10元一拳”字樣的T恤,站在北京熙熙攘攘的國貿地鐵口,希望用當“人肉沙包”的方式換取兒子急需的救命錢。報道一出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愛心人士紛紛為“沙包父親”捐款。11月2日,“沙包父親”夏軍已收到了50萬元左右的善款,而他現在也已經不再當“沙包”。(12月3日 《中國青年報》)
“可憐天下父母心”。一位平凡的父親,放棄了尊嚴,甘願“挨打”、甘願做“人肉沙包”,隻為能救自己病重的兒子。“父愛如山”在“沙包父親”身上得到了最“痛”的詮釋。值得欣慰的是,“沙包父親”被媒體報道之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短短兩天,就已經收到了50萬元的捐款。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沙包父親”終於可以不再為兒子的“救命錢”發愁,可以安安心心地去照顧兒子了。
“沙包父親”的偉大和愛心人士的無私捐助固然令人感動,然而在感動背后似乎還有一些什麼值得我們反思和追問。為什麼類似“沙包父親”這樣的悲劇總是在周而復始地上演?湖北女大學生為救白血病弟弟擺地攤賣紅薯,雲南男子自學《本草綱目》火熏艾草救女……這一樁樁、一件件“感天動地”的故事背后無不在折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社會兒童大病救助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
救救孩子,無疑是最能觸動人們內心柔軟的一種呼吁。如何讓患了大病的兒童能及時得到救助?如何讓碎片化的救助力量形成合力?值得我們深思。打破孤島式的救助模式、實施多方聯合救助應是大勢所趨。一方面,相關部門應當加快醫療改革步伐,構建分擔兒童大病醫療風險的保障機制,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同時,對於兒童的大病救助不僅要依靠社保和民政等專業部門,還要發動慈善互助機構等社會團體組織的力量,建立完善的兒童大病救助機制,從而在根本上保障廣大兒童的健康權和生命權。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沙包父親”的悲情將不再重演。(費羅杰)
沙包 大病救助 沙包父親 大病醫療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