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08:21:00|來源:解放日報|字號:
摘要:一時的虛名,如果沒有真實底子的依托,不過是場浮雲。 |
“90后霸道CEO”,圍繞著余佳文在央視上的一番演講,種種或點贊或吐槽的聲音,紛紛揚揚在各個輿論場,似乎指向了某種現象——以余佳文為代表的90后創業者。這一現象,是否成立?實際上,還真得打個問號。
無論是“90后”,還是創業者,都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時代節奏中,創業本來就不是“90后”的專利。即使是“90后”,也是由分布在廣袤中國,有著不同地域、教育和性格背景的復雜人群構成,恐怕還沒有哪個人能夠完全代表“90后”或“90后”的創業者。所以,與其抽象地泛泛而論,還不如從余佳文這個“個例”出發,為“90后”和創業者們找到一點共識性啟示,這也許才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毫無疑問,“90后”面對的是一個嶄新世界,他們直接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真正屬於網絡時代的人類。和他們相比,過去的人都是“老家伙”,不只是年齡的老,而是創新型思維的結構性陳舊。如果一時不能理解“余佳文”,包括他的思維方式和盈利模式,也是情有可原。而作為一個普通縣城走出來的創業者,余佳文的經歷,也足以為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提供參考,機遇也許就以某種形式存在他們身邊,不一定需要重復前輩們的發展方式,屬於年輕人的多樣可能性,在互聯網時代更是超級數放大。從這個意義上,余佳文這樣的創業者確實值得發掘。
而在余佳文個人身上,最值得贊賞的,可能不是別的,而是充滿激情的自我表現能力。這其實也是大多數“90后”生人的強項。他能夠對著央視的鏡頭侃侃而談,無畏於說一些可能冒犯別人的話語,並在這種表達中暗藏屬於自己個人的狡黠。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善於包裝自己,往往即意味著風投和各色機遇的青睞。然而,對創業的激情,仍然需要在社會允許的框架裡釋放。就如同魚龍混雜的互聯網內容,余佳文的演講,還是有不少瑕疵甚至謬論。諸如,余佳文在央視演講時說,鼓勵員工去吵、去打架,公司負責醫藥費,就明顯有悖於每一個公民都應當“守法”的基本價值觀。余佳文的“經驗”之談,也未必適宜於每一個年輕創業者。即使成功者如馬雲,決策最多也隻有50%的成功率,更何況余佳文還只是阿裡巴巴盤子裡的很小一棵菜。如果,由於要扮演好余佳文的死忠粉,而不分是非地全盤接受他的論調,可能就逾越了理性的邊界。
需要提醒“余佳文”們的是,太用力於表達,往往就忽視了對世界其他內容的感知。就在兩天前,一名“95后”在微博上直播自殺,讓網友們“前倨后驚”。我們無法判斷,當初那些諷刺、嘲笑、挖苦以及安慰與勸說的評論,對他最后的死亡決心,產生了什麼影響,但同樣不能拋棄這種懷疑,就是如果他沒有把自殺當做一種自我展示,人為制造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局面,而是在理性與情緒的交鋒中,讓自己的內心去說服自己,是否會有不同結果?
“90后”的美好,在於無限可能,要讓這樣的美好能夠盡情綻放,歸根結底還是要扎根於生活的土壤中,把激情用在堅守理想、積極向上,堅持創新、守法敬業的大方向上。一時的虛名,如果沒有真實底子的依托,不過是場浮雲。雲散之后留下的,才是真正撐起未來的“90后”。(施平)
90后,余佳文,創業者,直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