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人民日報報系言論>> 正文

王京生:讓全民閱讀成為特區“高貴的堅持”

2014-12-03 09:05:07|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今年11月,深圳迎來第十五屆讀書月。

  很多老朋友因為讀書月而相識、坐在了一起。15年來,我們一直在堅持做著共同的一件事。15年,是人生很長的一段,仿佛十分遙遠了,但是回想起來,一切又都歷歷在目。回顧讀書月舉辦以來的15年,要感謝每一個參與者,你們都是讀書月的中堅力量,沒有你們,讀書月不可能在深圳興起並蓬勃發展。

  讀書月的高貴堅持,得益於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的高度重視,歷屆市委主要領導都為之付出心血。王榮書記、許勤市長多次出席讀書月開幕式﹔李灝、厲有為、李海東等總顧問以及饒宗頤、金庸、余秋雨、陳佳洱、謝冕等特別顧問一直對讀書月關愛有加。

  讀書月的高貴堅持,得益於讀書月組委會、文體旅游局、出版發行集團堅持不懈的努力﹔得益於中央、省、市新聞媒體與讀書月志同道合、一路同行﹔得益於充滿生機活力的民間閱讀組織,推動了讀書月的可持續發展。

  深圳讀書月,從提倡到確立,是不斷呼喚的結果。讀書月之所以成為深圳這座城市高貴的堅持,來源於深圳人的讀書熱情,來源於我們值得尊敬的市民——是他們對閱讀的熱情、努力的追求與不斷的呼喚,讓讀書月一路走來,越走越寬廣。

  早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深圳讀書的風氣和浪潮就讓人印象深刻。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在北京讀研究生期間,在北京圖書館待了半年。當時,整個北圖真是門可羅雀,偌大閱覽室裡經常隻有我一個人。來到深圳后,這裡的場景和北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們排著隊進圖書館,甚至要走后門去辦一個圖書証。如果說讀書月是深圳這座城市的高貴的堅持,那麼,這種高貴的堅持來源於我們可尊敬的市民。我們可以設想,沒有這麼好的市民,讀書月在另外的一個城市會不會有這樣越走越寬廣、蔚為大觀的壯觀場面呢?

  1997年,深圳圖書館館長劉楚才提出了《關於建立“深圳讀書節”的提案》,第二年又提了一次。當時,我在文化局工作,考慮到設立“節”需要層層審批,就建議把“讀書節”改為“讀書月”,要求新聞出版處開展調研。當時,我們還請示了李統書副書記、白天部長,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在深圳讀書月十五年時,撫今追昔,市委領導、宣傳文化部門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市民。有許多地方都在倡導讀書,但是深圳率先做成並作出影響,成為“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這得益於我們有熱愛閱讀的市民。

  深圳讀書月連續舉辦15年,在座同仁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兩個部門。一個是新華書店,就是現在的出版發行集團。他們自覺擔當起這個公益品牌活動,每年幾百項活動,從策劃、創意、組織到落實,之后又進入第二年,周而復始,不休不懈﹔另一個是文體旅游局,特別是新聞出版處,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負責聯絡各方,爭取支持,不斷推動讀書月各項工作,現在還在全力推動閱讀立法。此外,深圳圖書館等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讀書月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媒體的支持。在深圳媒體中,最有文化自覺和文化激情的首推《深圳商報》的“文化廣場”,可謂“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對創立之初的讀書月給予許多熱情關注和報道,后來,深圳報業集團、廣電集團都加入進來,參與策劃了許多讀書月活動。

  中央駐深媒體,是深圳讀書月志同道合的朋友,應該說,我們是“一家人”在推動一件事。2010年,在評選深圳十大觀念時,他們也參與進來,十大觀念產生時,市民網友投票和專家學者投票的重合率高達90%,這也說明了中央媒體記者和深圳心有靈犀。而他們本身,就是深圳人裡面的優秀分子,身懷著一種使命感。

  我們還要感謝越來越多的民間閱讀組織,他們是我們讀書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這裡,我想真誠地對每一位讀書月的參與者說聲謝謝!深圳讀書月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一起奮斗,沒有謀求任何個人利益,這是大家“高貴的堅持”。這樣的堅持,讓我們每年11月都心生一種期盼。

  確實,深圳讀書月是一件很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事,深圳又是一個夢想之城、光輝之城。她的光輝,將因為讀書月等一系列深圳奇跡而不斷為世人所知,而且影響了我們城市的進程乃至中國文化的發展。

  讀書,不僅關乎一個人的成長進步和內心的快樂豐富,不僅關乎一個民族的強盛,更重要的是,它關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廣闊天空的星斗,還是我們腳下不斷延伸的道路,都可以在閱讀中實現統一。

  今年讀書月,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出版了《高貴的堅持——深圳讀書月15年回眸》一書,對讀書月的發展歷程有很多的記載和梳理,闡述了讀書月的文化價值和深遠影響。

  說到底,舉辦讀書月、提倡讀書,其實源於一種良知。把讀書提倡起來、推動下去,無非是想“致良知”。

  近年來,深圳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深圳讀書月是“求真”,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知識﹔創意十二月是“求美”,萬紫千紅、百花齊放,創意讓生活更美好﹔關愛行動是“求善”,助人者最樂,行善者最美。真善美融於其中,是這些活動長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一件事情,如果是去趕時髦,違背良知而趨附於某種東西,就永遠做不成,或者只是曇花一現。“每歲煙花一萬重”,我們做一件事,如果不是源於良知,做得再多、再好,都難以持續。

  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閱讀是可持續的源泉。人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獲得成長,拾級而上,一步一個台階地往上走。

  深圳讀書月“善莫大焉”,在5000年的象形文字和億萬人凝視未來的眼睛之間找到結合點,就是閱讀﹔無論是廣闊天空的星斗,還是我們腳下不斷延伸的道路,都可以在閱讀中實現統一。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實現人類的進步目標,這就是這個城市最可貴的東西,希望我們可以繼續把這件“善事”做下去。

  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到閱讀的寧靜、快樂和充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閱讀場合、閱讀群體,都可以進行閱讀經驗的分享、閱讀才藝的展示。讀書月就是要讓每個市民、每個民間閱讀組織散發出熠熠閃光的一面,構成蔚為壯觀的閱讀場景。

  站在讀書月15年的新起點上,面向未來,我們有新的期許。

  希望《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盡快出台。現在,深圳閱讀條例已“呼之欲出”,我們要感謝市委市政府、感謝市人大以及提倡閱讀的立法者們。深圳能否在全國推出第一部閱讀條例,關乎深圳讀書月的榮譽,關乎未來讀書月是否有法律保障。

  大力發展民間閱讀組織,使不同民間閱讀組織在深圳自由、健康、茁壯成長。全民閱讀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提倡、企業運作、主辦者殫精竭慮,還要讓一大批民間閱讀組織充分發揮作用,才能夯實城市閱讀的基石。

  展望深圳未來,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到閱讀的寧靜、快樂和充實,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閱讀場合、閱讀群體,都可以進行閱讀經驗和閱讀知識的分享,都可以進行各自閱讀才藝的展示,或辯論、朗誦,或清談、演講。讀書月就是要讓每個市民、每個閱讀組織都散發出熠熠閃光的一面,構成蔚為壯觀的深圳閱讀場景。

  經過讀書月的多年推動,深圳今天有了濃郁的求學問道的風氣。現在,深圳有讀書論壇、市民文化大講堂,每年都請全國一流學者來傳道授業解惑。盡管深圳今天發展得很好,但是,我們必須聚全國才智乃至世界之才智,讓這個城市的市民享受到永遠一流的學術講座和大家智慧,這才是我們為市民做的知識方面最大的一件好事。深圳,就應該是百舸爭流、百家爭鳴,各路名家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是每個人都能獲得知識的地方。深圳要永遠有這種開放的氣派。

  如今,我們已經有了讀書論壇、市民文化大講堂、深圳晚八點、南書房夜話等講座和求知的場所,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希望在這片熱土上也能出現稷下學派的盛宴,出現雅典廣場的輝煌,讓大家可以在一起辯論、演講,以學識卓見互相砥礪。最近,深圳推出了“南書房夜話”,邀請深圳學者一起切磋、問道,我們希望在這裡可以聽到對儒學的探討,對佛學、道家的講解,對希臘文化伊斯蘭文明的介紹、可以圍繞人類文明和各大學派進行探討,圍繞中國和世界傳統文化做好文章。深圳正建設深圳學派,我們的學派不能長在浮土之中,要經得起風吹雨打,就要把根底打得牢牢的。

  無論是各種論壇還是讀書月活動,希望都可以堅持下去開展好,不斷擴大影響,但擴大影響永遠要植根於“實現市民文化權利”。雅典隻有二三十萬人,多的時候就五六十萬人,但它卻是人類一種文明的發起者,奉獻了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其影響和文明輻射到全世界。在文化發展中,我們同樣要精耕細作,滿足市民的文化權利,作出影響,推動文化往前發展。

  “腐儒心事呼天問,大地山河跨海來”,當今時代,從對文化的主張來看有許多聲音,有真知灼見,有批判的聲音,也有迷惑的聲音。當許多人尚在迷茫之時,世界已悄然發生巨大變化,世界潮流滾滾而來,我們必須繼續保持對理想主義的熱情,迎接“大地山河跨海來”的局面,希望讀書月的發展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繼續共同推動深圳讀書月的健康發展!

  (作者為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責編: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讀書月 5000年 人的可持續發展 讀書節 求真 高貴的堅持 求善 致良知 求美 深圳商報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反家暴細分家暴類型 專家稱隻回復“哦”算家暴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明星素顏証件照:劉曉慶如蠟像 宋茜滿臉麻子

安徽男子冒充畫家性侵25名女子被執行死刑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