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06:58:00|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國民黨在“直轄市”及縣市長的競選中確實失利,但並不代表國民黨在台灣已經潰散,這一點在台灣的基層表現得更為明顯。 |
轉眼間,“九合一”選舉已經過去一周。國民黨在“直轄市”及縣市長的競選中確實失利,但並不代表國民黨在台灣已經潰散,這一點在台灣的基層表現得更為明顯。
何出此言?各位讀者請放心,筆者並不是在此作“臆測”的解讀,而是用當下十分流行、凸顯互聯網思維的“大數據”為您分析。
誠然,國民黨在本次“直轄市”及縣市長選舉中所獲名額偏少,但由於採用“贏者通吃”的模式,所以無法直接看出民意對候選人所在政黨的支持度。根據台“中選會”統計數據,在“直轄市”及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籍候選人總共得票499萬張,佔總得票數的40.7%,落后民進黨近7個百分點,兩者相差並不懸殊。
另外,這是一場“九合一”選舉,並不是隻有選“市長”或“縣長”,因而其他層面選舉結果也需要進行分析,避免出現“一葉障目”的現象。
比如就“直轄市”及縣市議員而言,本次選舉共有386名國民黨籍議員當選,超過民進黨的291名。其中,除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6地之外,其余縣市國民黨籍議員數額均處於佔優地位。
再來看看鄉鎮市(這裡的市是“鎮級市”,台灣有此設置)和直轄市原住民區(同樣是鎮級)的情況,似乎更能感受到國民黨的實力。在鄉鎮市長和直轄市原住民區長的部分,國民黨共有80名候選人當選,民進黨籍候選人當選54名。具體而言,除宜蘭、雲林、嘉義、屏東4個縣民進黨籍候選人當選較多外,在其他縣市國民黨籍當選者均超過民進黨籍當選者,甚至有6個縣市沒有民進黨籍的鄉鎮市長及“直轄市”原住民區區長。
而在鄉鎮市議員與直轄市原住民區代表的部分,國民黨籍議員及代表達到538位,遠超民進黨籍的194位。除了彰化、雲林、嘉義、屏東4縣外,其他地區國民黨籍當選者數量均超過民進黨。
什麼?這還不夠基層?那我們直接來看村裡長的選舉結果好了。公布的數據顯示,國民黨在此次村裡長選舉中共贏得1794個席位,而民進黨僅為390個。除台南市稍遜一籌外,國民黨在其他“直轄市”及各縣市都處於多數席位,甚至是大大超過民進黨。
在本次選舉中丟失“直轄市”市長寶座的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國民黨在基層擁有的力量仍十分強大,其擁有的鄉裡長名額均超過民進黨100多名。例如台北市的裡長選舉,國民黨斬獲229席,而民進黨則隻有50席﹔台中市的部分,國民黨擁有174席,遠超民進黨的31席。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國民黨的基層群眾基層還是那麼強大,為什麼最終沒有轉化成“直轄市”及縣市長選舉的勝利呢?原因固然有很多,最近的文章也從各個角度對此進行了分析。不過,在筆者眼裡,單純聚焦“基層民意沒有轉化為最終勝利”這一點來看,還是與國民黨改革后的“運行體制”有關。
2000年之前,國民黨保持著復雜的組織架構、數量龐大的專職黨工以及不計其數的黨產,通過嚴格的組織體系與地方派系和基層保持密切聯系。由於2000年“大選”的失利,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因而不得不進行改革,對自身機構進行瘦身,以便適應政治形勢的發展。
2008年以來,國民黨在金溥聰的操刀下將國民黨的組織架構和運行體系朝著“選舉機器”發展。用金溥聰的話說,黨組織就像一把雨傘,選舉的時候打開,全力輔選﹔平時的時候就收起來,並不太發揮作用。這不僅體現在國民黨與基層社會的關系上,也體現在“中央黨部”與地方、基層黨部的關系上。
誠然,經過瘦身后的國民黨組織與不少地方派系作了“切割”,少了“黑金政治”、“派系政治”的指責。但是,由於國民黨尤其是“中央黨部”沒有尋找到新的與民間社會結合的良方,導致自身在傳統力量渙散、倒戈的同時又沒有爭取到新生力量的支持。
改革后的國民黨單就地方、基層黨部來看,不少黨員及基層組織能夠為選區選民“背書”,積極爭取利益。但由於“中央黨部”不再在平時派專職黨工去和基層黨部及支持民眾“博感情”、爭利益,甚至無法用機會將問題反饋到“中央”﹔反而只是一味地在選舉時催票、要求支持“中央黨部的決定”,總是抱著“大家會含淚投票”的看法,恐怕這無論對誰來說都會產生反感、抵觸的情緒吧。
相對於“九合一”選舉的其他類別來說,“直轄市”及縣市長選舉的候選人更體現“中央黨部”的意見。不論候選人水平如何(比如朱立倫、吳志揚都是執政能手)民眾似乎都作出要“教訓國民黨”的打算,實質上主要集中於對“中央黨部”忽視大家利益的不滿。不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仍在用各種方式與民眾們“在一起”。而未來能否轉化為對“中央黨部”的支持,則還需要國民黨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加強與基層黨組織及支持民眾的溝通和聯絡,既為他們爭取利益、也同他們博得感情。(文/桃花島主)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九合一 國民黨 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