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德國荷蘭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正文

捐獻父母遺體的志願者為何獨自“戰斗”?

2014-12-15 09:07:37|來源:紅網|字號:

摘要:如果不能加快促進更多公民在生前簽署自願捐獻遺體的協議,醫學器官移植將很可能長期面臨較大的來源不足。

  年近五旬的蘇州市民周頌英最近帶著女兒搬入一處新居,這是她6年來第3次搬家。2002年,周父和周母共同填寫了捐獻遺體志願書,成為蘇州首例夫婦遺體共同捐獻者。2006年4月和2008年5月,兩位老人相繼去世並完成遺體捐獻,引發巨大輿論波瀾,周頌英受到鄰居和親友指責,更有甚者,責備她將自己父母的遺體“給賣了”。(12月14日澎湃新聞網)

  遺體自願捐獻,已成為醫學器官移植的唯一來源。我國政府近日宣布,2015年1月1日起,隻能採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禁止使用死刑犯進行器官移植。這也意味著,如果不能加快促進更多公民在生前簽署自願捐獻遺體的協議,醫學器官移植將很可能長期面臨較大的來源不足。此外,很多公民因病因傷逝世,如果捐獻遺體,將為病理科學、藥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無法通過計算機模擬、其他動物實驗替代的條件,對於促進這些學科發展也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2002年,蘇州市民周頌英與自己年邁的父母,一起登記成為捐遺志願者。在父母去世后,她遵守捐遺協議捐出了父母的遺體。這是令人欽佩的一家人。而在此后,周頌英成為父母捐遺行為的輿論受害者,被抨擊為讓“已故父母接受千刀萬剮”、將自己父母的遺體“給賣了”,被迫3次搬家。

  這樣的遭遇,可以說是令人痛心、寒心的。那些指責周頌英的人,及其親屬可能沒有因周的父母捐出遺體而直接受益,但同樣會因類似於周的父母的捐獻等其他方面的無私行為受益,例如獻血,捐獻骨髓,為文化、教育或慈善組織捐款,支教,社區服務,等等。也就是說,指責者本身是包括志願者遺體捐獻在內的無私行為的間接受益者,卻反過來賦予志願者及其親屬以道德罪名,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減少周頌英這樣的“積極公民”受到的輿論壓力,減少捐獻者及其親屬的思想顧慮,當然需要引導公眾觀念調整,但這很可能相當艱難,短期內無法受到明顯成效。很多人之所以反對遺體捐獻,出於傳統觀念,包括源自中國古代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觀念、重視身體完整的部分宗教意識等。一個成熟完整的觀念體系,需要經很多代人才能融合完成,予以替代移除則很可能要付出更長時間。引導公眾參與遺體捐獻,首先需要達成讓盡可能多的人接納遺體捐獻,對他人所為不提出強烈排斥。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相關的捐獻志願者組織,都應在宣傳引導時避免將捐獻者群體與拒絕參與遺體捐獻的個體、群體予以對立,過多說教、批評后者的行為理念。

  另一方面,我們所謂的傳統觀念,是一個龐雜的觀念復合體,既包括我們今天要繼承發揚的許多價值理念,也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等而今引起較大爭議的觀念。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批評周頌英的人,正是因為對前述兩方面觀念的理解認知存在模糊。要引導公眾移風易俗,就得闡明為什麼傳統觀念中有一些是可以在今天繼續發揚光大的,而有些需要作出調整甚至予以祛除。

  對照看來,我們不能說,我國各級各地的醫療衛生主管部門以及相關公益組織、企業對上述兩方面工作毫無作為,但可以肯定的是,現有的工作成效無法令人滿意。首先,遺體捐獻公益宣傳力度薄弱,不少人對為何捐獻、如何捐獻、怎樣防止捐獻的遺體和器官不當利用等一無所知,這就使得周頌英等“積極公民”面臨特別困難的觀念處境。

  其次,政府相關部門和志願者組織未能為“積極公民”分擔輿論壓力。周頌英遵守捐遺協議捐出父母遺體后,較長時間內都是一個人與一個社區、街區的輿論力量對抗,未見政府部門、地方媒體、志願者組織伸出援手,更沒有部門和基層街道社區組織出面晤談周頌英的批評者,為其減輕輿論壓力。

  第三,傳統觀念該如何批判繼承,迄今仍是一筆糊涂賬。一些地方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宣傳中,甚至出現了“臥冰求鯉”等典故,這無異於將傳統觀念體系固化、整體化,市民當然會自動對照“臥冰求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要求,將捐獻父母遺體的做法視為大逆不道。(鄭渝川)

 

  

(責編:欒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父母 遺體捐獻 戰斗 捐獻遺體 捐獻骨髓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美中情局酷刑“設計師”身份曝光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昆明“蟒蛇少年”與25條蛇同居10年(組圖)

湖南男子持“青龍偃月刀”打砸超市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