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

任仲平

2012年07月10日08:39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诞生20年了。
 
20年可以成就什么?一个婴儿,将长成健美的青年。一片土地,可以收割几十季满仓的喜悦。一项发明,可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更适意的生活。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制度变迁进程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20年里给中国带来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
 
1992年,从年初小平同志一路南下,发表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到初夏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讲话,再到秋天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2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的新的革命,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新的飞跃。20年,它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二)市场经济,一个令中国人百感交集的名词。
 
一个世纪前,当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时,日益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正遭遇世界范围的空前危机。市场扩张的资源掠夺,竞争导致的贫富分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近一个世纪中,市场经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大都是负面的,它甚至一度被形容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震撼于世界巨变的中国人,才第一次静下心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重新打量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借助利益激励、供求变化、价格波动、自由竞争等机制杠杆,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依靠市场经济,“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完善市场经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里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得上风。
 
历史的辩证,正体现在人们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之中。当时间走到21世纪的门槛前,曾经把市场经济看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的中国人,现在要向市场经济招手了。
 
(三)从零公里处起步,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就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
 
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事实——2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市场经济”写上社会主义旗帜,它所遭遇的不只是国内深受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束缚的人们的忧惧,更有在市场经济道路上走过几百年的西方政治精英的质疑。
 
这是不得不重视的“忠告”——199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曾这样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有人预测,“中国这么做,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市场活力,就是市场经济演变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人断言,“搞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20年过去,当年的预言依然张贴在历史的里程碑上,反衬着一条崭新道路的艰辛与辉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嵌入当代史,激活了中国经济,激发起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2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从百姓的愿景一步步化作现实。
 
这20年,中国昂首加入世贸组织,跃居全球最大出口国。伴随着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世贸原则渗入体制机制,我们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更加响亮。
 
这20年,全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市场体系茁壮发育,走向统一开放,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企改革攻坚克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渐次突围,财税、金融、外贸、农村、投资、社会保障、资源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的改革步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这20年,我们从短缺走向充裕,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和实惠,更带来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人员自由流动、发展机会增多,以及平等、竞争、效率、规则、法治等市场意识的苏醒……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只是像邓小平所断言的那样“不存在根本矛盾”,更在相互的化学反应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年过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被市场经济“和平演变”,反而在市场繁荣、经济飞跃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尽管对这条道路的质疑尚未烟消云散,但是,铁的事实反复印证着一个坚定的判断——“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