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民不意味着浮浅,开放也并不表示一味地迎合市场,似乎什么话题能形成社会热点,就一定要去追做什么样的节目。 |
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将于11月18日在京举行。近日,央视广告中心主任何海明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前透露2013年央视新的节目安排和变化。据了解,《新闻联播》将延续《你幸福吗?》这一类调查,并且增加《寻人启事》这样的板块。(《北京晨报》11月12日)
从国庆长假开始,央视陆续播出《你幸福吗?》专题调查节目,因其中出现了“我姓曾”、“最不幸的事就是接受你的采访,队被人插了”等神回复,而迅速走红,一时之间议论如潮。在批评者看来,这项调查过于程式化,提问也略显弱智,而更多的人则是从一开始的调侃、嘲讽,转而对央视不加剪辑地将采访内容原生态地呈现给观众的做法大加赞赏。
应该说,一个应景式的节目,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多的关注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无论是从节目本身的策划来说,还是从收视率以及社会影响力来说,都已经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当然,各种在传统意义被视为“瑕疵”的神回复的出现,以及随后“寻人启事”首次登上《新闻联播》,虽不难看出刻意包装的痕迹,但也足以说明,央视试图放下国家电视台的架子,开始走向亲民和务实,这无疑是个可喜的信号。
但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你幸福吗?》这一类调查还有延续的必要。事实上,《你幸福吗?》调查节目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其成功主要得归因为节目品质之外的因素。譬如,它依靠的是央视这样一个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关注度都极高的平台。正如白岩松所说,就是一条狗,在央视连续出现一个星期,也会变成一条名狗。因此其成功偶然中有必然性。再譬如,网友的互动对节目的走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些网友的兴趣只在于其中偶然出现的各种神回复,而非真正对这个议题本身有回答和讨论的欲望,其成功不具有可复制性。
更应追问的是,《你幸福吗?》这一类调查究竟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民众幸福感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确有讨论的必要,但如果不对角度加以细化和对主题加以提炼,只是停留于事实的呈现,很容易流于表面。从已经播出的节目看,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除了几个搞笑性质的神回复外,都可以说是肤浅和空洞的。因为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性地问自己,这样的回答也没有超出意料之外,观众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附加值和对这类问题更深入的思考。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花费不菲的资源,得到的仅仅是早已知道或者完全可以人想象的内容,那么它的价值将是非常有限的。
亲民不意味着浮浅,开放也并不表示一味地迎合市场,似乎什么话题能形成社会热点,就一定要去追做什么样的节目。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不同于地方台,以收视率为绝对的主导,严肃的社会调查类节目也不同于娱乐节目,可能只是为了博人一笑,它应该具有更高的责任感和价值追求。以“你幸福吗”为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因人而异但其实大同小异,然而幸福或者不幸福背后的社会变迁和某些制度根源,却有着深入剖析的必要。如果央视从这个角度入手,用现实案例更具体生动地引导观众思考,显然比简单的问答更有价值。
(注:本文转载自“吴龙贵-新浪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