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民进党2016年真的能赢得执政权,一个继续坚持“反中”的执政党,只会带来“两岸的悲剧”,而不是和平发展的景象。 |
台湾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24日在台湾《旺报》撰文表示,民进党在11月21日的中常会终于决定设置“中国事务委员会”,但是这个机制并没有如外界期盼的定名为“两岸事务委员会”,而且不但原先外界预期由谢长廷担任“主委”的位置落空,领导角色甚至还被党主席苏贞昌降格为“召集人”,并由苏贞昌自行兼任,在苏贞昌权力一把抓的情况下,显然民进党内对大陆问题的思考,至今还是无法出现理性的政策之争。
文章摘编如下:
谢长廷无力翻转
从今年9月就已经预定要设置的“中国事务委员会”,一直拖到11月21日才成立。谢长廷原期望这个委员会能够作为“民共交流”的平台,但是民进党内“独派”的声音是不要设置这个“委员会”。
在双方意见不同之下,谢长廷透过10月初登陆访问,并提出“宪法各表”来为自己造势。可惜的是,谢长廷并没有因此为自己营造接任“主委”的利多,反而激起党内基本教义派的群起攻击。在党内炮声隆隆之下,谢长廷只好分访党内各大佬,期望把他主张的“宪法各表”想法解释清楚,但不解释也就算了,越解释越成为“独派”攻击的目标。
为了化解“独派”充满火药味的攻击行为,苏贞昌把“中国事务委员会”降格为党内对大陆问题的沟通平台,而不是建构成为“民共交流”的平台,这完全失去成立这个“委员会”的初衷,对谢长廷来说,他要的是能为民共关系有所建树,但既然“委员会”被降格,他担任召集人也不具有何意义。
只是,谢长廷没有接任“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召集人,党内对大陆问题的争论并未就此结束,反而开启谢系与“独派”斗争的门阀,苏贞昌想以这个“委员会”召集人的名义化解争议,恐怕只会让这把火越烧越旺,尤其苏贞昌对大陆问题陌生的情况下,想借由“中国事务委员会”整合党内对大陆问题的意见,恐怕也很难,最后这个“委员会”可能只会停摆或一事无成。
苏贞昌放弃参与
然而,两岸的问题不是民进党反对就停止转动,如果民进党没有“知中”的能力,甚至还在为“反中”、“亲中”而吵,最后只会变成边缘人。
所以,作为一个“忠诚的反对党”或“负责任的政党”,民进党不该为了成立一个新的机构,而放弃参与两岸政治协商的资格,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成立这个“委员会”。如果成立这个“委员会”,只是让民进党内部多一个吵架的场合,更会削弱民进党反思两岸政策的能力,让民进党连作为一个监督党,都难以做到。
民进党既然不愿意建立“民共交流”的平台,还是坚持“反中”的角色,在整个两岸情势有积极性的变化时刻,只是自断手脚,这才是“民进党的悲剧”。如果民进党2016年真的能赢得执政权,一个继续坚持“反中”的执政党,只会带来“两岸的悲剧”,而不是和平发展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