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解放日报:全媒体时代,你还有隐私吗

2012年12月20日15:24    来源:解放日报    柳森/徐珂    字号:
摘要:尤其是当媒体发现,当它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公共话题,未必有很多人响应,但奉上一些不用动脑筋就能判断的东西,反而可以吸引更多人,更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焦点的时候。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危机感,对于自己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行为会不会侵犯到他者的隐私,也开始有所自觉。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互联网一代”正渐渐长大,而在对社会科学能力、理性讨论能力的培养上,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应该有所作为。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徐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解放观点:回望2012年,当越来越多网友“玩微博,一不小心把隐私给玩丢了”时,暂且还让大家聊以自慰的,是更多的“名人”正饱受隐私受侵之苦。前有某地产大亨的“婚变”引发街头巷尾持久热议,后有英国王室隐私保护屡屡遭遇各种尴尬。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到底什么是隐私”、“如何保护隐私”等一系列问题,正困惑着我们。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徐珂:我个人总体的看法是:有些变化本来已经发生了,只是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这种变化,也加深了我们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但是,这种现象本身又是极为复杂的。

如今,我们一方面感到隐私权岌岌可危,得不到足够保护,让人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在发生的一个趋势却是,原来我们在公共领域展开的讨论,正愈发被私人的生活所充斥。换言之,不仅仅是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经常被拿来讨论,就连我们普通人的私生活也越来越公开化。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公私意识,也懂得在不同场合如何举止体面、表达得体。但到了诸如微博这样的平台上,我在上一刻干了什么、想了什么,然后谁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似乎都成了鼠标一点一放之间就可以分享或传递出去的东西。

解放观点:这是匿名制惹的祸吗?还是微博太便利,以至于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前所未有地释放了我们的表达欲和窥私欲?

徐珂: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很多微博的确是我们自己发出去、转出去的。从表象上看,的确是我们自己于有形无形中将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双手奉上,从而又于有意无意中助长了那个看上去很让人乐在其中的幻象:“分享是件极其美好的事。 ”这里的“我们”,包括各路名人,包括微博上的“大V”,当然也包括使用微博的自己。

好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危机感,我们对于自己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行为会不会侵犯到他者的隐私,也开始有所自觉。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我们的社会管理系统、法律机制,得以更有效运行、进一步完善的前提。当然,我们还远未到隐私尽失的地步,我们还有适当的法律武器可以保护自己,虽然它们还在不断完善的路上。

事实上,现在比较棘手的问题,并非我们如何更好地界定“隐私”。人们乐于对名人隐私、娱乐八卦评头论足的社会心理也并不神秘,且由来已久。但如果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有一种“公”和“私”界限日益不清晰的感受,这就不得不引起重视了。它可能预示着社会领域中的某些深刻变化。

解放观点:当这种模糊发生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徐珂:在哈贝马斯看来,一个理想的 “公共领域”,是一个可以彼此交流意见的场所。按照他的理解,在这个场所,可以谈论文学、艺术,也会涉及经济、政治等公共事务。在讨论时,每个人都可以发表看法,可以是极其感性的,也可以是理性判断。

在哈贝马斯生活的时代,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和福利国家的出现,公共领域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媒体。因为媒体可以影响公众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一旦媒体覆盖到公众接收信息的大部分,甚至就是公众接受信息的全部渠道,哈贝马斯担心,那个理想中的公共领域就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众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全面下降。因为,面对经媒体选择后提供给公众的信息,我们看上去是自由的,但我们要做的,实际上就简化成仅仅

是要做一个“选择”而已。也许,我们仍然很清楚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信息接收渠道的偏好,但这种看似主动、实为被动的行为,离真正意义上的动脑筋已越来越远。

当这种文化传播传开来的时候,长此以往,它就会给公共生活带来极大挑战,人们会习惯于去选择那些更不需要动脑筋和负责任的东西。这时,公共领中“公”和“私”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而这种界限的模糊,恰恰是从媒体开始的。尤其是当媒体发现,当它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公共话题,未必有很多人响应,但奉上一些不用动脑筋就能判断的东西,反而可以吸引更多人,更能够成为大众文化焦点的时候。

哈贝马斯的这一系列见解,能很好解释为何名人隐私特别吸引眼球,为何《太阳报》、《苹果日报》这样的媒体产品比较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它也能解释,如今在微博这样的平台上,一方面在舆论监督、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等方面,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起不容小觑的集结力;但另一方面,具体到我们更多的平凡个体,大家日常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其实愈发有限了。如果我们选取尽可能大的样本管窥微博全局,就不难发现,真正拿出理性能力来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恐怕从来只是少数。更何况,微博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围观。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我们自己事先就已“过滤”了一遍。

解放观点:所以,您很赞同哈贝马斯对于“理性讨论能力”的强调?

徐珂:如今的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复杂。要能更好地讨论它,仅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已远远不够。除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还需要一种“社会科学能力”。社会科学努力应对的,正是我们积淀久远的人文和科学未曾涉及、无法想象、尚不能处理充分的新问题。较之人文和科学,社会科学诞生得比较晚,至今仍然处于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过程中,但它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讨论社会问题。也是在这种探讨中,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现在,“互联网一代”正渐渐长大,而在对社会科学能力、理性讨论能力的培养上,社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应该有所作为。

(原题:解放日报:全媒体时代真没隐私了吗)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