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愿发言的主因,应该还是台湾普遍反智的氛围。学者博士等专业人士入阁,被污名化为不知民间疾苦、自我感觉良好。哗众取宠的民代名嘴,反被视为英雄。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只剩下名嘴,再也听不到知识分子的声音。好处是,名嘴们粗浅易懂的评论,有益于民众参予公领域事务,坏处是,劣币驱逐良币,让真正深刻专业的声音从此消失。
现在政论节目上的名嘴,大多数是记者与民代,难得见到几个专家学者。记者的专长通常并不在政经方面,民代又各为其党,再加上为了收视率,不得不的哗众取宠,专家学者就算想参与讨论,大概也会觉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真正专业理性的政经学者就失去了发声的平台,台湾的舆论市场,也就被好像什么都懂,其实是半桶水的名嘴所把持。
因为缺乏专业,所以名嘴在评论公共事务时,只喜欢批评人,不喜欢就事论事,因为一论事,就会曝露出己身的不足。所以只能每天翻翻报纸,找个耸动的标题,就开始化身为正义之士,骂完官员骂出包的社会名流,每天比赛谁骂得比较有创意比较毒。看完之后,简直以为台湾快完蛋了。
此外,大学生参予社会运动,是另一种知识分子发声的机会。近年来,学运议题已由政治转向社会问题,如反核、文林苑都更和反媒体垄断等,都能引发正反两方的热议。但是,这些议题的要求基本上很意气用事,缺乏深刻的论述。反核的说,你不反核四,那核四放你家好了;你说核废料那么无害,那放在总统府好了。这类小孩吵架式的发言,让理性讨论的空间变得完全不可能。反媒体垄断的要求,也因为针对性太强,未能一体适用,也自动限缩在反旺中蔡衍明,对人不对事的尴尬中。
让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愿发言的主因,应该还是台湾普遍反智的氛围。学者博士等专业人士入阁,被污名化为不知民间疾苦、自我感觉良好。哗众取宠的民代名嘴,反被视为英雄。任何想保留点尊严的专业人士,都不可能想跟一些理盲滥情的非专业名嘴谈论政经大事。久而久之,台湾人也没耐性去关心政经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别说是好好读一篇论述完整的专业评论。当台湾的意见领袖只剩下声音很大却毫无深度的泛泛之辈,自然就留不住心有大志的人才了。
当知识分子被迫无言,还会有希望吗?
(注:本文转载自“Amy--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