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解放日报:“九岁作家”两面观

2013年01月07日11:00    来源:解放日报    许兴汉    字号:
摘要:前几年,一个同样9岁名叫阳阳的少年写了本《时光魔镜》的书,竟被人称为“中国的哈利波特”;还有一个叫赵荔的9岁女孩写了一本8万字的书《3·1班故事》而声名鹊起,后来此书还捐给了上海的爱心希望书库。

日前,9岁重庆男孩徐毅加入作协一事引起人们的热议,一些人对此表示赞赏,甚至认为下一个莫言就此诞生。另一些人却提出质疑:9岁孩子戴上了作家的桂冠,是否有揠苗助长之嫌?这样的典型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是否有实际意义?

徐毅这孩子6岁开始写作,8岁出版第一本诗集,并在国内顶级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组诗,迄今已发表诗歌、童话和小说等作品10多万字。想来,徐毅的作品是符合相关要求才被批准加入重庆作协的。至少,那首充满想象力的诗《雨是伤心的云》,我这样的大人是写不出来的:一朵大大的云/被烟囱的臭气/欺负了/白云非常伤心/哇哇哇/流下了一滴滴眼泪……

其实,9岁成才并成为“作家”的也并不鲜见。前几年,一个同样9岁名叫阳阳的少年写了本《时光魔镜》的书,竟被人称为“中国的哈利波特”;还有一个叫赵荔的9岁女孩写了一本8万字的书《3·1班故事》而声名鹊起,后来此书还捐给了上海的爱心希望书库。

有“出名要趁早”的说法,面对社会上这些过早迈入文学创作之路并成名的孩子,究竟是值得推崇的教育样板,还是不必模仿的被“揠”之“苗”,这得从两方面来看:

在任何时代的教育实践中,总会冒出几个特别有“天赋”的孩子,但这往往是一些小概率的特例,不足为怪,也不必多加指责。再说,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中,多出现一些徐毅这样有天赋的孩子,总不是什么坏事,同时,也正因为“9岁作家”之稀少,我们就应格外珍惜其存在,并加以后天必要的个性化培养,从而促其最终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给9岁的徐毅批准加入作协,并无不妥,至少,可以让他在一个更加适合他的环境中,去朝他所希望的成才目标迈进。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才培养中的多样性,也促使我们认识到,徐毅9岁加入作协的事例,并没有多大的推广和复制价值。有些家长以为只要能像徐毅的爸爸那样,从小就给孩子在文学创作上加以引导,有时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所向,硬要揠苗助长,以为这样就能创造人才速成的奇迹,那结果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忽视人的多样性和硬把教育的任务问题放进对所有的人都适用的一句话里面,那会是不可思议的粗枝大叶。”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莫言获奖以后,有些家长又把培养孩子成才的目标引到了吃“文学饭”的道路上来。不是我泼冷水,即使9岁已成为“作家”的徐毅小朋友,将来真要有所作为,还要由其以后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及个人的努力及机遇等许多因素才能决定。就此而言,对“明星”孩子的漠视,自不可取,而就此费心费力地去进行“复制”,也是大大的失当!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