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汪劲:走出“毒地困境”需用重典

2013年01月11日08:43    来源:人民日报    汪 劲    字号:
摘要: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发生在武汉赫山的“毒地”事件,污染深度最高达9米,修复成本预计达2.8亿元,“解毒”过程非常艰难。目前我国受污染的土壤状况令人忧虑,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等,毒地问题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啃的硬骨头。环境保护,如何化为有效行动?治理污染,法律如何更好落地?

  病土贻害几丈深,挖走毒瘤难断根。先污后治路不通,莫添新账留子孙。

  徐简 图         三宝 文

  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发生在武汉赫山的“毒地”事件,污染深度最高达9米,修复成本预计达2.8亿元,“解毒”过程非常艰难。

  目前我国受污染的土壤状况令人忧虑,污染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等,毒地问题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啃的硬骨头。环境保护,如何化为有效行动?治理污染,法律如何更好落地?我们邀请环境法专家汪劲,解读相关问题。

  ——编 者

  赫山的毒地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纵向看,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土壤污染事件就时有发生;横向看,“毒地”只是我国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中的一种。“毒水”、“毒气”、“毒渣”等污染问题,我们更耳熟能详。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这是破解当下“毒地困境”的有效策略。赫山的“毒地”事件,正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要求,具体落实到土壤环境保护及其污染治理和修复上来。

  其实,即使看不到土壤污染普查信息,但从此起彼伏的相关新闻,也可推断当下中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因此也可理解政府和社会对保护土壤环境、治理土壤污染的迫切需求和深切关注。要有效治理土壤污染,应当从有效立法和严格执行两个环节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

  实际上,我国政府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时机,并不算晚。上世纪70年代末法治建设恢复时期,首批制定的9部法律中,就有《环境保护法(试行)》。而今天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数量也占国家法律总数的1/10强。不过,我们的环境状况并未因大量立法而得到改善。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是环境执法的基础,而法律不折不扣地在实践中得以执行比制度规定本身更为重要。

  有效的制度设计,首先是国家立法机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向,尽快制定保护土壤环境的法律,包括应对与减轻、消除土壤污染和修复污染损害的内容。其次,在立法过程中必须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因部门利益之争,导致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写进法律,或者受到法外因素制约。最后,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将修复受污染土壤环境作为企业的法定义务,明确企业和政府有关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清污的责任。

  十八大报告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破解“毒地困境”的法律需求分析,我们的工作,既包括如何预防新 “毒地”出现,也包括如何治理现有“毒地”和救济“毒地”损害。

  严格执法的制度设计,需要各级党政机关在权力运行机制和政府机构体制改革上下功夫,一是结合大部制改革,重新构建统筹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决策机制,强化环保部门统一实施土壤环境监管的职权;二是切实将预防环境风险的制度措施,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的决策依据,绝不能让今天落成的招商引资项目成为未来“毒地”的制造者;三是切实将排污不再超标,作为企业行为合法的底线,严格环境违法制裁措施,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不再成为酿造“毒地”的二次污染源。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