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评论

夏正林:反对粮食浪费就一定要立法吗

2013年02月21日08:34    来源:广州日报    夏正林    字号:
摘要:法治建设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哪些问题不需要立法,也就是说,权力不作为的范围才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不要动辄立法。一句话,立法至上的思维可以休矣!

据《扬子晚报》报道,国家粮食局局长近日表示,我国每年损失千亿斤粮食,因此,要节约粮食,并在《粮食法》中明确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条款。粒粒皆辛苦,反对浪费粮食十分必要。然而,上述报道中流露出的立法至上的思维却值得反思:立法如何实现反对粮食浪费的目的?

一个国家,在走向法治的过程中,重视立法,强调以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显然值得赞许。然而,法律方式毕竟只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选项而已,如果将其看成是万能的,以至于形成立法至上的思维,那么,这与法律虚无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长期以来,立法供给不足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一旦出现某种社会问题,人们往往就把问题归结为立法不足。这看起来是重视法律,然而,把所有问题都纳入了法律的领域,反而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其实,法律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让它作用于道德领域时就更应当谨慎。因为,法律背后总是与公权力联系在一起的,而公权力必须为社会保留一定的自治空间,这个空间应由其自身的规则,由包括道德在内的方式来调节,而不是法律。如果道德领域也完全由法律控制,那么人们就完全生活在国家权力划定的圈内,将不再是法律的主人,而真正成为法律的奴隶。当然,法律对此并非无所作为,事实上,一些成熟的法治国家,通过立法鼓励而非控制的方式也能够起到一些效果。

立法至上的思维还将法律的制定与法律的实施截然分开了。有观点认为,自2010年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后,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将会转向法律的实施。这种法治观念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实在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事实上,立法与法律的实施只是一个学理上的划分,而就法治实践而言,立法与法律的实施是交融在一起的。立法时就应考虑到法律的可执行性,不能得到执行的法律将会破坏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反过来,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又应不断地修正,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没有生命力。两者是不能够分开的。

其实,立法至上的思维与我国部门立法的现实有关。法律本不应是政府管控社会的工具,而是其行使权力的依据。而部门立法却可能使原来用来制约其权力的法律变成强化其权力,减轻其责任的法宝。因此,政府部门天然具有强烈的立法冲动。立一新法,往往就设一新部门来实施,反过来,新设一部门,就必制定一部法律(规章)来保证其权力的行使。因此,立法至上实际上反映了权力不受制约和自我膨胀的现实。

法治建设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哪些问题不需要立法,也就是说,权力不作为的范围才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不要动辄立法。一句话,立法至上的思维可以休矣!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